Board logo

标题: 《一口气读完二战史》连载 [打印本页]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7:38     标题: 《一口气读完二战史》连载

我最近有了读二战这段时间的历史的想法了(不仅局限于二战史,具体是自一战结束到二十世纪末这段年代的历史和故事)

现在拿来和大家分享一番:)

了解历史,以此明志,以史为鉴,开拓未来:)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7:41

  1.通往历史的线索
  第1节:彼此斗来斗去相互撕咬

  历史是一条浩荡的长河,不论是清流还是祸水,总是自有源头。追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源头,你首先发现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叶,西方各主要强国伴随着工业革命而迅速崛起,为了争夺更多的势力范围来壮大自己,争先恐后地对外扩张,公然欺凌弱小,瓜分殖民地。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率先对塞尔维亚展开吞并之战。随后,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大约15亿人口相继卷入战乱。这场为贪婪所驱使的混战打了4年零3个月,伤亡3600多万人,最终以英国、法国等协约国的胜利和德国、奥匈帝国等同盟国的战败而结束。
  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单方面制定并迫使战败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根据条约,德国交出了1/8的国土、1/10的人口和300万平方公里的全部殖民地,承担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同时,废除德国普遍兵役制,解散德军总参谋部,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只总数不得超过36艘,不准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许建立空军,不许建立军校,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坦克和重炮等进攻性武器,拆除德国西线军事工事,莱茵一带划为非军事区。
  这个条约,正如列宁所说:"不过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他们把德、奥抢劫一空,弄得四分五裂。剥夺了这两个国家的全部生活资料,使孩子们挨饿,甚至饿死。"《凡尔赛和约》满足了英国、法国等国的贪欲,却在德国引起了愤怒,被视为"耻辱和约",在德国人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对此,法国元帅福煦在签订和约时就已经清楚地预见到了:"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另外,因为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也产生了激烈的矛盾。战争期间,英国、法国和俄国为了拉拢意大利参战,曾经许诺战后共同瓜分战败国。但是,根据《凡尔赛和约》,英国独得140万平方公里的新殖民地,法国得到1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意大利却只分到了10万平方公里的贫瘠土地。意大利因此认为英国、法国背信弃义,怀恨在心。
  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在不断加剧。为了抑制日本的扩张,1921年11月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中国在华盛顿召开了九国会议。会议缔结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迫使日本将山东的权益和胶济铁路归还中国,撤出日本军队。日本认为自己受到了压制,因而对美国等西方列强心怀仇恨,为日后的太平洋战争埋下了伏笔。
  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的另一个影响深远的因素,就是沙皇俄国的垮台和苏维埃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使得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在西方列强争夺霸权和私利的矛盾之外,世界上又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对抗。在苏联的影响下,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严重地动摇和威胁着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对抗,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危机四伏,更加动荡不安。一切有利于战争的因素和势力都在肆无忌惮地疯长,酝酿着规模空前的风暴和更大的灾难。

  精彩旁白:
  自从野兽不再对人类生活构成危险后,暴力的使用就转向了人类自己,成为解决重大争端的一个主要手段,人类历史上因而充满了战争。--B·艾伦莱希著《血的仪式》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宁作为当代人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群野兽,他们彼此斗来斗去,相互撕咬,已经到了不能控制自己的地步。"--《列宁全集》第29卷

285900537排版)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7:44

  2.战争的策源地
  在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200万德国人死于前线,150万德国人伤残,将近100万德国人死于饥饿和瘟疫。1918年10月1日,德国元帅鲁登道夫向高级军官坦言:"最高统帅部和德国军队已经完了。战争已经无法取胜,彻底的失败即将到来。"
  第2节:不肯承担失败的责任
  但是,面临崩溃的德国统帅部却不肯承担失败的责任,依然于10月25日命令基尔港的舰队出海攻击英军,提出要么是"辉煌的胜利",要么是"光荣的沉没",而结果是8万水兵的武装起义,随即爆发席卷德国的"11月革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逃亡荷兰,霍亨索伦王朝倒台,帝制被废除,"德意志共和国"宣告成立。
  战争削弱了德国的实力,但是,德国依旧是一个6000万人口的欧洲大国,绝大部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仍然完整无损。而且,《凡尔赛和约》的负担和苦难主要落在了德国人民的头上,战争的罪魁并未受到追究,威廉二世逍遥法外,德军元帅保罗·冯·兴登堡后来还当上了德国总统,德国军官团也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从战争结束之日起,军国主义势力就开始积极谋划东山再起,伺机发动复仇战争。
  在战胜国方面,法国、英国和美国对待德国问题各怀鬼胎,立场并不一致。法国对它的宿敌德国抱有复仇和恐惧心理,千方百计想把德国置之死地。一再逼迫德国履行《凡尔赛和约》、交付巨额赔款,以此削弱德国,增强法国的实力,保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而英国却一如既往要对欧洲大陆玩弄均衡策略,不愿意过分削弱德国,也不愿意法国强大,宁愿在德法对抗中坐收渔人之利。
  美国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暴发户,利用欧洲战争大做军火生意,从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战后20多个国家的债主,一跃而成世界经济巨人。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踌躇满志地说:"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美国并不关心法国和英国能否拿到德国的赔款,它担心如果德国破产了,等于扼死了"产金蛋的鸡",不仅会丧失美国在欧洲的巨额债务,还会丧失牵制英国和法国的一支力量。
  德国于是利用法国、英国和美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掀起废除《凡尔赛和约》的运动,消极抵制战争赔款。1923年1月,法国伙同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区,武力逼债。对此,英国和美国采取了反对态度,贷款支持德国工矿企业停产罢工。结果,法国只能靠自己采挖煤炭,同时还要为军事占领支付巨额军费,得不偿失。
  1924年7月,美国、英国利用法国占领鲁尔的失败,得到了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主动权,推出了扶持德国恢复经济的"道威斯计划"。此后,美元和英镑源源不断地流入德国,到1932年投入德国的外资达318亿马克之多。德国利用这些外资支付赔款、偿还贷款之后,还富余125亿多马克,工业技术和设备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到1929年时,德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世界,德国借口无力偿付协约国的债务,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此时,美国对德国工业的投资累计已达600亿马克,为了确保自己的投资收益,美国便尽力支持德国的要求。1929年6月,由美国银行家杨格操纵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制定了新的赔款计划,史称"杨格计划"。德国赔款总额削减为1139亿马克,分59年付清,一切清算事宜均由美国主持的国际清算银行经手;同时,撤销了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经济的监督。该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德国的经济自主地位。
  两年后,德国又借口经济困难,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同样是为了保障美国投资的安全,美国总统胡佛在1931年6月向有关各国提出了缓债一年的所谓"胡佛缓债令"。1932年,在美国压力下,洛桑会议又通过了停止向德国索要赔款的决议。
  德国实力的恢复引起了法国的不安,欧洲的形势有了新的变化。1925年10月,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在瑞士小城罗加诺举行了"巩固欧洲和平"的会议。通过了"罗加诺公约",规定德国、法国、比利时相互保证不破坏彼此之间的边境现状,但是,对于德国与其东邻波兰、捷克之间的边境则不予保证。该公约在法律上抬高了德国的地位,承认德国作为大国重新登上世界政治舞台。而作为战胜国的法国,却需要依赖别国的保证才能维护边境的安全。同时,公约没有规定德国对其东部边境的义务,实质上是鼓励德国向东部扩张。

(285900537排版整理)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7:46

  第3节:兴风作浪,为祸世界
  1926年9月,国联又接纳德国加入,并给与常任理事国席位。德国在政治上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战前的各种殖民主义组织和军国主义势力又重新复活了,数千名身穿便衣的原总参谋部军官们云集柏林,开展系统的战争研究,谋划重整军备,秘密扩建海军、组建空军,在各地私设武器仓库,重建军事工业,逐步形成生产新式武器的巨大潜力。
  当英国、美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还陶醉于它们的均衡政策的时候,欧洲的均势已经向着有利于德国的方向逆转。心怀仇恨、野心勃勃的德国已经羽翼渐丰,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万事俱备,只等希特勒出来兴风作浪,为祸世界了。

  精彩旁白:
  英国驻德国大使阿拜隆的日记生动地记述了英国、美国竭力扶持德国的心理原因:"如果西方各盟国继续对德国进行恫吓并在德国身上施加压力的话,那么,德国除掉与俄国结盟以外,看来没有什么别的选择……如果这种结盟果真发生的话,那对欧洲文明的危险就惨到极点了。"
  --(法)亨利·米歇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3."黑衫党"进军罗马
  有时候,邻居多了真的不是好事。当法国还在为北部的邻居磨刀霍霍而心神不宁的时候,南面的邻居意大利却已经在不经意间变成了舞刀弄枪的法西斯国家。
  意大利是现代法西斯专政的先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1919年3月,意大利一位铁匠的儿子本尼托·墨索里尼(1883~1945)就在米兰组建了第一个打手队伍--"战斗法西斯"组织,自命为维持公共秩序的力量。成员一律身穿黑衫,因此被称为"黑衫党"。
  1921年11月,墨索里尼又组建了正式的法西斯党,并建立了法西斯外围组织"国民工会",日益猖狂地进行"有组织的恐怖活动"。为了广泛招揽党徒,墨索里尼大肆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还制定了党旗和党徽--一束棒子。这种棒子原是古罗马高级执法官的标志,墨索里尼以此作为法西斯党的党徽。一束棒子捆在一起,中间捆着一柄斧头,棒子象征人民,斧头象征领袖,意思是人民要绝对服从他们勇武的领袖。同时,这标志也象征意大利古代的光荣。法西斯党还规定必须行罗马式敬礼,高唱青年进行曲。墨索里尼用"信任、顺从和斗争!"的口号,代替民主政治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经济极度困难,政局动荡不安。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宣传得到了军界、工业家和中产阶级的拥护,他们把墨索里尼看成了可以在乱世中建立秩序、保护私有财产的救星。一些主战者、退伍军人、暴徒、解职军官以及屡立战功的阿尔蒂特手榴弹大刀队,都集合在法西斯的旗帜下。到1922年11月1日,法西斯的武装党徒已发展到50万人,普通党员达100万。另外,在它操纵控制下的工会和其他社团还有250万人。
  1922年10月15日,4万名全副武装的法西斯党徒在那不勒斯誓师集合,向意大利首都罗马进军,妄图以武力夺取政权。10月20日夜,法西斯总部下令全国总动员,发表了对全国国民的檄文,劝告军警不要阻拦他们,他们的目标只是推翻腐朽的政府,劝慰有产阶级不要害怕,并声明保护工农的正当权利。在黑衫党武装暴徒的威慑下,意大利军队和警察大部分严守中立,没有阻击,只遭遇到少数GCD领导的革命群众的阻击和反对,但由于力量过分悬殊,都被法西斯暴徒们残酷地镇压了下去。
  10月29日,在工业家们的劝诱和墨索里尼的威压之下,懦弱的意大利国王维克托·埃马努埃尔三世屈服了,任命墨索里尼为意大利总理。兵不刃血,法西斯专政便在意大利确立了。
  墨索里尼上台后,集总理、外交、海、陆、空军部长于一身,变成了他梦寐以求的"恺撒大帝"。如今,他是意大利最有权势的人了。为了巩固法西斯统治,"黑衫党"开始公然绑架和杀害政府中的反对派,对人民群众进行恐吓、抢劫、勒索和骚扰。当时,在大街上和田野中,每天都有血战发生。"黑衫党"到处袭击工会,焚烧报馆,殴打、枪杀进步人士和GCD人。在大选中,法西斯匪徒口出狂言,谁不投黑衫党的票,重者将遭到致命的报复,轻者也要喝一杯蓖麻油。1926年,墨索里尼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非常"法令,除法西斯党及其所属工会、报刊之外,其他政党、工会、社团、报刊一律查封和解散,大批反法西斯人士横遭迫害。

  第4节:既反动,又革命
  1927年,在唯利是图的美国资本的援助下,墨索里尼政府实行了货币制度改革。从1925年到1929年,美国向意大利输出了5亿多美元的贷款和直接投资。在墨索里尼的政治高压和西方国家的经济输血之下,意大利的工业生产迅速的发展,1923年至1929年间,意大利的钢产量增长了84%,发电量增加了一倍。
  如此同时,意大利的扩张野心也在恶性膨胀,墨索里尼不顾意大利国小力薄的实际情况,竟然妄图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的内湖,建立"大罗马帝国"。为此,意大利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地中海沿岸和非洲的广大地区。
  墨索里尼的侵略黑手首先伸向了亚得里亚海北岸的港口阜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阜姆属于匈牙利,战后被划归南斯拉夫。墨索里尼执政后,于1924年威逼南斯拉夫订立割地条约,进而出兵占领了阜姆港。
  1934年,墨索里尼又出兵占领了东非小国阿比西尼亚。1936年,意大利退出国联。1936~1939年间,与德国联手干涉西班牙内政,颠覆西班牙的民选政府,扶持法西斯分子佛朗哥夺取政权,建立独裁政府。1937年,墨索里尼又与臭味相投的纳粹德国结盟,建立了"罗马-柏林轴心",成为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帮凶。

  精彩旁白:
  为了夺取政权,墨索里尼不择手段,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恶劣地步。他曾对心腹们得意地说:"我们的政策左右逢源,既讨好贵族,又讨好平民;既反动,又革命。"
  1932年3、4月间,德国传记作家卢特维希专门造访了墨索里尼。当作家问到他的发迹和早年所受到的磨难时,墨索里尼留下了一段有趣的谈话:"饥饿是一个良师。差不多和监狱与仇敌是一样的。我的母亲当小学教师,月薪50里拉;我的父亲是一个铁匠,没有固定收入。我们全家只有两间狭小的房子。一个星期中很难见到餐桌上有一块肉。家里充满着激烈的争论和热切的希望。"
  "父亲的铁匠生涯,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他强调说,"这些早年的印象要深刻地保留到人的灵魂消灭的时候为止。你若是在铁工厂里注视着那铁锤,你便体会到一个人可以并且必须任意处理事物的情欲。即使在今日,当我看到一个铁匠在打造铁器时,我还是会为之神往,而且我自己也想去干一干。"
  --(俄)米·林斯基著《墨索里尼之谜》

285900537排版整理)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7:49

  4.来自奥地利的上等兵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本是奥地利人,出生在奥地利与德国的边境小镇布劳瑙。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是奥地利海关职员,母亲克拉拉·波尔兹尔是阿洛伊斯的第3任妻子。希特勒经常与父亲冲突,叛逆性格极为强烈。中学没有毕业便辍学了,一心要做艺术家,青年时靠做零工为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25岁的希特勒突然发现了释放**的渠道,志愿参加了德国军队。在阴冷污浊的战壕里,希特勒毫无怨言,表现得异常坚韧英勇,在命令与服从的原则里找到了如鱼得水的感觉。德国的战败使希特勒感到震惊和无比愤怒。
  1919年,心怀不满的希特勒参加了一个法西斯组织"德国工人党"。希特勒能言善辩,很快便控制了这个小政党。1920年2月,希特勒将该党更名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1921年7月,希特勒成为该党主席,按照意大利法西斯的榜样,他组建了自己的打手队伍--"冲锋队",身穿褐色制服,因此也被称为"褐衫队"。
  当时的德国战败不久,国内政局一片混乱,经济极度困难,各种思想和社会势力鱼龙混杂。为争取民心、扩大影响,希特勒抓住《凡尔赛和约》的屈辱大做文章,号召德国人振作起来,撕毁条约,挽救民族危亡,争取"与其他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希特勒的宣传蛊惑下,纳粹党员人数不断上升。
  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取得政权之后,希特勒深受鼓舞。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召集"褐衫队"在慕尼黑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发动政变,"进军统帅大厅"。但是,在进军途中,德国警察阻止并逮捕了暴动者,希特勒也被投入了监狱。

  第5节: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在兰德斯堡监狱服刑的9个月里,希特勒整理了他的法西斯思想,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明确地透露了他的称霸世界的大计:占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接着是消灭法国、英国和俄国。然后,建立一个"建筑于奴隶制和不平等思想上的伟大的新社会",由"雅利安优等民族"日耳曼人统治全世界。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风雨飘摇中的德国议会民主制度。当时德国经济急剧下滑,工业生产下降40%,外贸减少了69%,7万多家企业破产,失业人口高达800万人。面对困难,最后一个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联合政府竟然宣布辞职,国会没有能力组建新的政府。于是,根据宪法,国家权力在危急时刻转入兴登堡总统一人之手。这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元帅不断地任命"总统临时内阁",颁布"总统暂行法令",国会和民主制度被束之高阁,共和国体制实际上已经有名无实了。
  深刻的经济危机和极度混乱的政治局势为希特勒提供了飞黄腾达的良机。在1932年7月的大选中,希特勒极力煽动德国人要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宣扬"强权国家是改善经济的前提"。这些主张赢得了德国民族主义者和工业家们的欢心,纳粹党最后获得了37.3%的选票,一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纳粹党上台之后,"褐衫队"和党卫军立即冲上街头,肆意跟踪、殴打和杀害一切政敌。2月27日,纳粹制造了"国会纵火案",嫁祸德国GCD,随即颁布了《保护人民和国家的紧急法案》,废止了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4月1日起,希特勒禁止犹太人经商,4月26日成立秘密警察--盖世太保。5月2日,德国政府取缔工会,6月27日,希特勒勒令解散德国社会民主党,7月14日,希特勒颁布禁止成立新政党的法律,使纳粹党成为德国惟一的政党。
  同年7月,希特勒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将国家经济分成工业、能源、银行保险和手工业等6个部门,将全国划分为18个经济省。德国经济开始转入战争轨道,控制物资出口,主要进口军需物品,钢铁、军火、燃料和化学合成等军事工业得到了重点扶持和迅速的发展。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总统病逝,希特勒接管了总统职权,自封为"德意志国家和人民的元首",称呼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完全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希特勒加紧了将德国改造为战争机器的步伐。1935年3月5日,希特勒宣布建立国防军,13日下令建设空军,16日发表重整军备宣言,颁布国防法令,恢复普遍义务征兵制,17日全德国举行庆祝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1936年3月1日,希特勒下令实施训练计划。7月22日,希特勒派兵援助西班牙的法西斯叛乱。1937年,希特勒又与臭味相投的墨索里尼结盟,建立了侵略战争同盟"罗马-柏林轴心"。
  1938年,希特勒自任国防部长,组建直属于他个人的国防军司令部,掌握了完全的军事统帅权。德国的军费迅猛增长,从1933年的7亿马克一路飙升至1938年的600多亿马克,增幅近百倍之多。陆军从1935年的30个师增至到1938年的51个师。1938年时,空军仅有368架飞机,到1939年便猛增至8295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支空军。在军火生产上,1939年德国的产量已达美国、英国两国总和的2倍多,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精彩旁白:
"我的优点就是不受任何理论上或者道德上的清规戒律的约束。""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德)阿道夫·希特勒著《我的奋斗》

  5.以邻为壑的绥靖政策
  战争的脚步正在迅速地迫近,法西斯的铁蹄和狰狞的叫嚣声已经清晰可闻了。但是,西方列强们的应对之道却是以邻为壑的绥靖政策。
  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厮杀之后,英国、法国等老牌欧洲强国虽然在表面上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自身的实力也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到处是残垣断壁,山河破碎,今非昔比,没有了往日横行世界、称霸欧洲的锋芒和锐气。
  沉重的战争负担耗光了英国的老本,不仅被迫卖掉了10亿英镑的国外投资,还欠了美国44亿美元的债务。由于实力的衰落和工业生产的下降,大英帝国称雄250年之久的海上霸主地位也开始动摇了。伴随着各殖民地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国政府内外交困,以至于战后的几届保守党和工党政府都因为无力缓解危局而辞职。

  第6节:代价再高也不为过
  内外交困之下,战后的历届英国政府都以恢复国内经济和解决帝国内部问题为执政重点,强调"经济危险是必须对付的最紧迫的危险,其他事务必须让位、必须等待。"重整军备不得影响经济恢复,同时幻想以虚张声势的外交手段来保持既有的霸权地位。1935年时,德国的空军实力已经超过了英国。而张伯伦政府却认为重整军备将"压垮这个国家的脊背",一面大幅度削减军事预算,一面严格限制英国军队的规模,主张"退守帝国",在军事上撤出欧洲。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的法国,战后情况更为糟糕。战争损失高达2000亿法郎,劳动力损失约为136.5万人,战后工业产量只有战前的57%,农业萎缩到发生粮食危机的程度。而且,一向以高利贷者著称的法国已经变得负债累累,欠美国的外债就有40亿美元。本来指望从德国的战争赔款中捞回血本,结果又在美国、英国的威压下和德国的抵制下弄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由于国力衰落,经济极度困难,法国政局一直处于动荡和混乱之中。从1925年4月到1934年2月,来去匆匆的法国政府竟然更换了17届之多;仅1933年一年里,法国内阁就走马灯似地换了7届。内政的困难与混乱使得法国在外交上更加难以保持连续性、坚定性和独立性,只能追随英国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法西斯侵略行径推行苟且偷安的绥靖政策。
  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赢家--美国--又如何呢?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从战前的负债累累一跃而为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债主。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都流进了美国的腰包,纽约取代伦敦成了世界金融的中心。在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美国都取代英国成了西方世界的领袖。
  但是,美国远离欧洲和亚洲,依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天然屏障,美国并不担心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之手会伸向自己。同时,从建国之始,美国就流行着孤立主义的历史传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孤立主义思潮在美国异常活跃,极力鼓吹撇开国联,不参加任何联盟,不卷入、不牵连任何国际义务,散布和平幻想,掩盖战争危险,主张裁减军备、避免战争,"代价再高也不为过"。
  迫于孤立主义思潮的压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届美国总统在竞选时都不得不顺应这一潮流,保证不卷入战争,不把选民的孩子送到国外去打仗。因此,美国总统往往在外交上推行"中立"、"不偏不倚"和"武器禁运"等政策,坐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到处挑起战火,肆意侵略。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也给欧美各国留下了不堪回首的惨痛记忆,因此,和平主义思想和厌战、畏战情绪在西方社会十分盛行。同时,作为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等也感到心满意足,幻想从此天下太平。法国的和平主义尤其严重,认为自己要得到的已经都得到了,剩下的就是保住既得利益了。士兵们认为军事训练已经没有必要,驻地的**中心成了部队的活动重心,酒精中毒的现象在军人中间非常普遍。
  绥靖政策的另一个重要背景就是,20世纪初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根本对抗。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直接冲击了西方列强的统治体系和殖民地后方。因此,西方列强都非常仇视新生的苏联,对共产主义威胁惶恐不安,千方百计地削弱苏联和限制共产主义的影响。于是,处于苏联与法国、英国之间的德国便被看成了阻止"共产主义威胁"的"壁垒"。"祸水东引"便成了西方列强反苏、镇压欧洲革命的政策选择。为此,英国甚至公然喊出了"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
  英国首相鲍德温也曾再三声言:"假如一定要打仗的话,我希望看到布尔什维克与纳粹打起来。"另一位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如意算盘打得更响:"希特勒的行动将指向东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完全不卷入了。"
  然而,绥靖政策并没有给西方带来和平,反而怂恿、加速了法西斯侵略者的战争步伐。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不宣而战,悍然入侵东非小国埃塞俄比亚。对此,英、法等国的反应只是发表一份空洞的谴责声明。法国外长赖法尔甚至额手称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墨索里尼的侵略成功,使希特勒深受鼓舞。



285900537排版整理)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7:52

  第7节:大难临头各自飞
  1936年3月,希特勒公然宣布废除《罗加诺公约》,出兵进占莱因非军事区。英、法等国的反应依然是软弱无力的谴责声明。随即,希特勒又下令在德、法边境修筑了"齐格菲防线",为发动进攻做好准备。
  1938年初,为了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希特勒在奥地利制造骚乱,寻找并吞奥地利的借口。3月12日,德国直接向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辞职,许士尼格被迫接受。接任的新总理同意邀请德军进驻奥地利,德军随即占领奥地利全境。13日,宣布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面对德国肆无忌惮的侵略行径,英国、法国、美国表面上仍然发表了抗议,实际上却认为德奥合并"势在必行"。1938年4月初,英、法、美三国政府分别承认了德国并吞奥地利的现实,撤回驻奥使馆,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不费一枪一弹,德国便轻易地吞并了一个主权国家,这对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励。
  几个月之后,希特勒又开始了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他一方面谎称捷克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遭受了"迫害",一面陈兵边境,要求割让苏台德地区。正当捷克斯洛伐克急需英、法等西方大国主持正义、伸出援手的时候,英、法等国却已经决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换取德国的"谅解"。
  危急关头,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法国总理达拉第的支持下,主动求见希特勒,明确表示"承认苏台德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则",请求希特勒在他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协商之前不要动武。随后,在英、法的联手威胁和劝诱下,捷克斯洛伐克被迫接受了割地的建议。之后,张伯伦飞赴德国会见希特勒,并提议召开四国首脑会议,讨论领土转交事宜。
  1938年9月30日,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首脑在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在10天之内割让苏台德地区以及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给德国。作为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却不能与会,只是在会后由英国代表通知他们结果,并且告知"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决词。"
  希特勒又一次兵不血刃地实现了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野心。
  《慕尼黑协议》签字后,张伯伦带着他事先拟好的《英德宣言》,单独会见了希特勒。竭力向希特勒陈述,只有加强英德合作,才能解决欧洲和世界和平问题。为了进一步麻痹英国,希特勒慷慨地在宣言上签了字。随后,法国总理达拉第也得到了一份《法德宣言》。
  当日,张伯伦踌躇满志地返回伦敦。一下飞机,就拿出《英德宣言》向欢迎的人群挥舞,兴奋地宣布:"从今以后,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

精彩旁白:
"这些阴谋家,在西班牙问题上,在中国问题上,在奥地利和捷克问题上,不但并无丝毫制止侵略的意思,而且相反,纵容侵略,挑拨战争,使人为鹬蚌,己为渔人,美其名曰'不干涉',实则是'坐山观虎斗'。世界上多少人被张伯伦及其伙伴的甜蜜演说所蒙蔽,而不知道他们笑里藏刀的可怕。"——《毛泽东选集》

  6.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在西方国家绥靖政策的滋养下,希特勒一口一个,干净利索地吃掉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侵略的欲望越发炙热,仿佛一只发疯的狂犬,血口獠牙,随时准备扑向下一个目标。
  这一点,全世界都看在眼里,只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各打各的算盘。英国、法国手持希特勒签字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自以为得到了"光荣的和平",一心想要"祸水东引",将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美国远在大洋彼岸,有恃无恐。唯有苏联无遮无拦,胆战心惊地暴露在希特勒的炮口之下。
  而此时的苏联,刚刚经历了1936年至1939年的清党肃反运动,逮捕了500多万人,枪决了50多万人。领导十月革命的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15人被处决,首届苏维埃中央政府的16名成员被处决了12人。斯大林的铁腕已经牢牢地掌握了苏联。
  第8节:下定决心粉碎波兰2005年04月20日
  鉴于战争的威胁日愈迫近,斯大林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在1938年开始的苏联第3个五年计划中,国防工业投资占到整个工业投资的1/4以上,许多民用企业纷纷改建为军需工厂。同时号召和组织妇女参加工业生产,掌握男子的工种,建立劳动后备军。另一方面,斯大林也在国际上寻求建立集体安全体系。
  在斯大林的一再建议下,1939年4月15日,英国、法国、苏联三国在莫斯科举行了关于互助反侵略的谈判。会谈中,苏联向英国、法国建议: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三国反侵略互助条约;三国共同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但是,英国和法国实际上仍然热衷于绥靖政策、幻想着"祸水东引",对苏联的建议十分冷淡,使得谈判持续了将近4个月还是毫无结果。
  与此同时,希特勒也对英、法、苏三国谈判深感忧虑。唯恐三国一旦结盟,将使德国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因此。希特勒抓住英、法、苏三国彼此猜疑的矛盾,大耍两面手段。一方面暗中与英国秘密会谈,英国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另一方面,又一再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犯苏联,希望改善关系,使两国关系"安定化、正常化"。
  1939年8月20日,急不可耐的希特勒直接致电斯大林,要求苏联同意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赴苏会谈签约。
  而此时的苏联也同样面临着腹背受敌的现实危险。在远东地区,日本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国与日本这两个法西斯又在紧锣密鼓地谈判结成军事同盟。危机当前,苏联既然得不到英国和法国的合作,也就但求自保了;斯大林做出重大决策:同意里宾特洛甫前来莫斯科。
  8月23日,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飞抵莫斯科。当日,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通过两次会谈,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施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该条约的签订,表明苏联在战争中将保持"中立",实际上是回敬了英法"祸水东引"的企图。而德国则借此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可以毫无顾忌地去进攻波兰了。
  希特勒有一个相当深刻的看法,认为斯大林的原动力来自"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比来自共产主义的为多。里宾特洛甫也认为斯大林是现代的伊凡雷帝。《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又与德国达成了《附属秘密议定书》,这笔秘密交易充分地暴露了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根据苏德之间的秘密协议,在德国进攻波兰的同时,1939年9月17日,苏联也从东线进攻波兰,派出60万红军占领了共约20万平方公里的波兰领土。同年11月,苏联又出兵芬兰,抢占了4万多平方公里芬兰领土。随后,又迫使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申请加入"苏联,并吞了17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土。此外,苏联派兵攻占了罗马尼亚的一部分国土。通过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为苏联夺取了4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掠获2400万人口,建立起从芬兰湾到黑海海岸的"东方战线"。

精彩旁白: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之后的整个形势,大大地打击了日本,援助了中国,加强了中国抗战派的地位,打击了投降派。中国人民,对于这个协定表示欢迎,是很正确的。"
——《毛泽东选集·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

"在斯大林的眼里,西方的自由资本主义和希特勒的资本主义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斯大林能从与西方亲近的政策一下子走向与希特勒联盟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秘史》

  7.闪击波兰,大战爆发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波兰曾经从战败的德国手中夺取了但泽地区。希特勒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在《我的奋斗》中他曾恶狠狠地写道:一个竟然敢于割去并吞并了德国领土的波兰是不可饶恕地冒犯了德意志民族。因此,早在1939年4月,他就下定决心要粉碎波兰。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等于是对波兰下达的死刑判决书。
  第9节:就这样被消灭2005年04月20日
  为了制造进攻波兰的借口,希特勒煞费苦心地导演了"波兰人"袭击德国电台的丑剧。1939年8月31日深夜,数十名被化装成"波兰军人"的德国囚徒,在纳粹党卫军指挥下,向地处德波边境的德国格雷威茨电台发起突然袭击。随即遭到事先埋伏在电台四周的党卫军的机枪扫射,几分钟之内全部毙命。一名纳粹摄影师立即对战斗现场进行了拍照。翌日的德国各大报纸,全都刊登了"波兰人"入侵德国的新闻照片。
  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45分,德国160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实施向心突破,"闪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波兰的天空上,突然间铺天盖地出现了1500多架德国新式飞机,对波兰的机场、交通枢纽、铁路、经济与行政中心进行狂轰滥炸。波军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它辎重被原地摧毁,交通枢纽、通讯系统和指挥中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波兰部队陷入一片混乱。
  在陆地上,德国在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集结了由21个师编成的"北方"集团军群,在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展开了由33个师编成的"南方"集团军群。这两个集群分别由第1航空队和第4航空队配合。德军共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在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6000门火炮的掩护下,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成扇形攻势,闪电般地向波兰腹地长驱直入,很快就突破了波兰防线,将慌恐的波军打得七零八落。
  当天上午10时,希特勒兴奋地向国会宣布,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9月3日,作为波兰的军事同盟国,英国和法国迫不得已先后对德国宣战。
  波兰政府对于战争的危险,当然也早有感觉,只是一味担心刺激德国,不敢积极备战。直到8月29日,德军在波兰边境大举集结,并发生军事冲突,波兰政府才于当天下午决定实行全民总动员。但是,英法两国大使却认为此举会让人以为波兰好战,于是波兰政府又把动员令推迟到8月30日下午才公布,31日凌晨才正式开始动员。
  而此时距离德军发动进攻只剩一天的时间了,拥有39个师、100多万人的波兰军队根本来不及摆兵布阵,只能仓皇应战、孤立无援地在各自的防区里独自抵抗德军的进攻。而且,波军装备落后,不得不用轻武器与德军的坦克部队展开可怕的大厮杀。战斗在一片混乱中进行。波兰各级政府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官员们放弃了自己的职守,老百姓慌乱地四处逃命。
  战火中的波兰政府再三哀求盟国立刻给予支援。根据军事协定,英法本应以航空兵对德国实施突击,并对德国西部边境实施进攻。但是,英法形式上虽然对德国宣战了,实际上却按兵不动,仍然幻想把德国的侵略向东引向苏联。
  而波兰总统则在战争爆发的当天就逃离了首都华沙,波军总司令则逢人就散布波军必败的论调。9月4日,波兰政府机关、政府机密文件和黄金储备也都撤离了华沙。试想,这样的政府怎么可能保护老百姓呢?
  9月8日,进展最快的德国第10军已经兵临华沙郊区,随即与中央区德军会合,对华沙形成南北夹击之势。9月9日,波兰政府又撤到克列梅涅茨,9月13日逃到接近罗马尼亚边境的扎列希基。9月14日华沙与波兰各地的联系完全断绝了。9月16日,波兰政府越过边界,逃到了罗马尼亚。
  9月17日,早已同德国商量好瓜分波兰的苏联,借口波兰政府已经不复存在,出兵波兰。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共60万人,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进攻。9月18日,苏军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与德军会师。9月19日,波军19万人向苏军投降。
  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华沙发起攻击。9月26日,德国空军开始轰炸华沙。9月27日,华沙的波兰守军停止抵抗。9月28日,华沙守军向德军投降。一个3500万人口的欧洲国家就这样被消灭了。
  在历时四周的波兰战役中,波兰军人战死66300人,伤残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逃至邻国10万人,波兰居民遭受了巨大的牺牲,仅华沙就死亡近25万人。而德军也战死10600人,伤残30300人,失踪3400人。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7:53

  第10节:**牌免税法令
  在这次战争中,德军首次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配合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巨大威力。为了冲破敌方防线和扩大战果,德军还首次使用了重兵快速兵团--坦克师、坦克军和摩托化军,与航空兵密切协同作战,扩大了进攻战役的纵深,提高了进攻战役的速度。

精彩旁白:

希特勒在德军统帅部会议上说:"我将提出发动战争的理由,不管讲得通讲不通。事后没有人会问胜利者当初讲的是不是真话。是非问题无关紧要,要紧的是胜利。"
  --(法)亨利·米歇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8.奇怪的战争
  从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到1940年5月10日德国进攻法国,长达8个多月的时间里,英法两国一直按兵不动,宣而不战,西线的欧洲异常平静。英国人称这段时间为"假战",法国人称之为"奇怪的战争",德国人则称之为"静坐战争"。
  波兰战役爆发之后,英法两国在西线部署了115个师,而德国只有23个师,希特勒正在东线集中兵力进攻波兰,西部边境"只是一道纸屏"。如果英法真诚援助波兰,立即从西线进攻德国,那么德军将陷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但是,死抱着"绥靖政策"不放的英法却只求西线无战事。
  对此,希特勒早已算定。在闪击波兰的前夕,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就在日记中写道:"元首很放心……他估计法国人和英国人不会进犯德国本土。"同时,希特勒也指示西线德军要极其慎重行事,"第一枪只能由敌人先放。"
  而英法两国也根本就无意主动进攻。为了保证不出事,德法的士兵都用高音喇叭相互宣传,请对方放心自己绝对不会先开第一枪。有些地方的军队甚至大摇大摆地到河里洗澡,若无其事的士兵还用法国葡萄酒交换德国啤酒。英法飞机每晚都要在敌境内丢下许多东西,但不是炸弹,而是给熟睡中的德国人扔下成吨成吨的和平传单。
  对于这种奇怪的战争场面,当时在战地采访的法国记者多热莱斯写道:"那里的宁静气氛令人惊讶。驻守在莱茵河畔的炮兵悠闲地观望着德国运送弹药的列车在河对岸来往行驶,我们的飞行员从萨尔区工厂冒烟的烟囱上空飞过也不投掷炸弹。很显然,最高统帅部最关心的是不要打扰敌人。"
  为了帮助无所事事的前线士兵摆脱无聊和空虚,法国政府于1939年11月21日在军队中设立了"**服务处",负责组织前线军人的**活动。11月30日,法国议会讨论了给士兵们增加酒类供应的问题。1940年2月29日,达拉第总理签署了一项"供作战部队用"的**牌免税法令。随后,又为军队送去了一万个足球。
  军队的**有政府的照顾,而法国老百姓的又有谁管呢?经过了1939年严酷的冬天,许多法国家庭都因为有人被征兵而发生了经济困难,只有公务员和军火工厂的工人还能照常拿到薪水,勉强度日。空袭的警报往往平白无故地把城市居民从睡梦中惊醒。地下室已经改成了防空掩蔽所,纪念碑用沙袋加以保护,人们背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用的防毒面具四处游荡,内心了充满了恐惧与空虚。
  公众渴望听到爆炸性的新闻,因此各种荒唐的谣言满天飞。由于政府严厉管制新闻,人们转而收听外国广播,尤其是"德国电台的那个法奸"费尔多纳的广播,此人宣称:法国被背信弃义的英国拖进了战争,英国人不打到法国人都死光是不会罢手的。
  实际上,英国人也不想打仗。张伯伦首相就多次表示,英国不是在对德国人民作战,"我所希望的并不是军事胜利--我对这种可能性也深感怀疑--我希望的是德国内部的崩溃。"。
  遗憾的是,"德国内部的崩溃"等来等去一直也没有出现。相反,获得一连串的侵略成功之后,希特勒在德国的威望越发如日中天,一呼百应了。
  与英法两国的莫名其妙和无所作为相反,希特勒对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现实形势都有非常清楚的认识。早在波兰战争结束之前,1939年9月27日,他就对德军下达了准备在西线发动进攻的命令。他明确指出:"战争的目的是击溃法国,并迫使英国投降,"从而在欧洲确立德国的霸权地位。同时,他也明白:"时间总的来说将不利于我们。敌方的经济潜力比我们大……因此要向西方进攻,越快越好。"
  第11节:在适当的时机宣布投降
  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又向德军下达了《西线作战的备忘录和方针性指示》。指示德军应在西线进攻,而不必考虑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的中立问题。10月19日,德军各军种总司令正式接到了在西线作战集中和展开兵力的训令,即闪击法国的"黄色方案"。
  然而,在刚刚结束的波兰战役中,德军的运输汽车已经折损了50%左右,而弹药库存和供应更是严重不足。截至1939年10月初,德军所拥有的备用弹药总共只够28天的战斗之用。德国工业还不能满足德军不断增长的军火需要。
  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在1939年11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对于最高统帅部下令实施的进攻,没有一个高级指挥机关认为有胜利的把握。"希特勒也不得不同意这种看法。因此,进攻命令先后推迟了30次之多,一直拖延到1940年5月10日。
  德国利用这一段"奇怪的战争"时期,加紧生产军事装备和弹药,迅速增强了德军的作战实力。从1939年9月到1940年4月,德军增补了680辆新型坦克。一些轻装师随着武备的增加而改编成了坦克师。陆军增配了1368门野战炮、2172门新式迫击炮和1630门反坦克炮。空军增加了1500架作战飞机。德军员额新增330万人,新建立了15个军、31个步兵师、9个后备警备师。德军在西线投放的兵力也从1939年11月的96个兵团,猛增到1940年5月的136个兵团。
  精彩旁白:在"奇怪的战争"期间,英国人虽然已经与德国人开战,内心里却还是摆脱不了苏联人的身影。1939年12月28日,英国参谋总长艾恩赛德将军在日记中写道:"我认为,我们已经有可能把一切都掉转过来反对俄国人和德国人。但我们的牌要打得十分谨慎,行动要做到出其不意。"
  而法国的情况则有记者凯瑞利斯的记述:"到处都在鼓吹十字军远征精神……到处都是一个呼声:'向俄国开战!'原先主张待在马奇诺防线后面一动不动的人,现在却要派遣军队到北极去作战!"
  --(法)亨利·米歇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12.荷兰、比利时陷落
  夹在德国与英、法之间的中欧小国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特别害怕招致希特勒的惩罚,一有机会就郑重声明"本国置身于战争之外的坚定决心,"幻想通过严守"中立"来消灾避难。因此,在开战之前,它们一直顽强地拒绝与英、法进行任何有关联合防御的商谈。
  荷兰的主要城市、工业中心和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马斯河、伐尔河与莱茵河3条大河之间。荷兰军队共有35万人,编为8个步兵师、1个轻装师和1个特别师,部队总体上装备较差,缺少训练。早在1939年以前,荷兰便做出决定:一旦遭到德国的入侵,就放弃东部、南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国土,退守盖尔德与乌德勒支两省交界处的格莱伯一线阻击敌人,然后退到老荷兰--"荷兰要塞"去,用传统的放水泛滥的办法来阻挡德军。
  1940年5月10日德军不宣而战、发动进攻之前,荷兰已经通过驻柏林的武官获得了德军即将入侵的消息。估计到德军可能空投伞兵,荷兰便提前在机场和公路上设置了障碍物;然而,事实证明,荷兰的防御准备远远不足。德国伞兵虽然未能一举占领荷兰王宫,但是却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海牙近郊的3个机场,并在鹿特丹、穆尔杰依克、多尔雷德赫特等地成功地构筑了工事。
  马斯河上的2座桥梁也不费吹灰之力便落入了身穿荷兰军装的德国伞兵手中。滑翔机、运输机和降落在伐尔河上的水上飞机不断地运来新的德军增援部队。大兵压境之际,荷兰军队的士气一触即溃,仓惶越过江河障碍,退往"荷兰要塞"。
  5月13日,德国第18集团军的装甲师开始向"荷兰要塞"发动进攻。当日,荷兰女王威廉明娜授权荷军司令在适当的时机宣布投降,然后便携同大臣们登上一艘英国驱逐舰去了英国。
  5月14日,德军要求鹿特丹投降,但是,荷兰军队拒绝了德军的最后通牒。随后,鹿特丹遭到了轰炸,风助火势,整个市中心陷入一片火海,25000多栋房屋被毁,上千人死亡。
  第12节:主将无能,累死三军2005年04月20日
  尽管荷兰当局大声呼救,然而,西方盟国的援军却一直渺无踪影。5月15日上午,荷军指挥部下令停止抵抗。
  比利时的情况也很危急。5月10日,德军进攻前夕,比利时军队共有65万人,编有18个步兵师,其中6个是正规师,另有2个摩托化骑兵师、1个重炮师、2个阿登山区猎兵师和3个战斗机团,186架飞机,但是没有坦克和防空装备。
  自从1930年起,比利时已经做好了打算,一遇战事便撤退到安特卫普至那慕尔一线。因为这里是最短的防御线,可以保卫"国家堡垒"。比利时人称呼这条防线为"KW线",名字取自防线两端的两个村庄克林斯霍特和瓦福。
  5月10日,比利时投入了12个师扼守阿尔贝运河,6个师保卫"KW线"。阿尔贝运河宽60米,两岸陡峭,是一道天然的外围防线,可以掩护了整个比利时的国土。如果阿尔贝运河防线被突破,比军将全部撤到"KW线"和"国家堡垒"中去。
  在比利时的防御计划中,另外还分出1个骑兵师和1个轻步兵师组成"K分遣队",负责炸毁阿登山区的道路和桥梁,然后撤回马斯河,进入"KW线"上的阵地。而阿登山区正是德军预定的主攻地段。
  5月10日,比利时的"K分遣队"执行了爆炸任务之后,不等法军赶来接管阵地便匆忙撤走了。当法军开到这里时,发现他们前来增援的友军已经走掉了,士气大为沮丧。比军和法军不仅严重高估了阿登山脉的防御价值,友军之间的缺乏合作也给德军创造了轻松突破的便利条件。
  而比利时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阿尔贝运河防线,也被德军空降兵轻松突破了。阿尔贝运河上有3座重要的桥梁,比军设置了严密的防御,预先埋设了地雷,桥梁附近还有一座高出运河13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炮台。该炮台配备4个装甲炮塔、4个暗炮塔、12个反坦克炮阵地和大量机枪巢,守军1200人,炮台内储备了可供30个昼夜使用的粮食和弹药。
  5月10日拂晓,300名德国伞兵冷不防从天而降,居然将阿尔贝运河上的2座桥梁毫发无损地占领了。火力威猛的炮台也同时受到了85名德国伞兵的突然袭击。原来这些德军伞兵事先早已采用大小相同的模型演习过多次,无怪乎他们干得如此准确而又迅速。事后,比军又被德军在战线后面投下的假伞兵所迷惑,既没有去收复桥梁,也没有去救援派炮台。到5月11日清晨,阿尔贝运河上的桥梁和附近的炮台都已经落入了德军的手中。
  5月12日,前方的比军放弃马斯河沿岸阵地,冒着德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撤入了"KW线"阵地。法国第7集团军的几个机械化师也匆匆赶到,进入了比军左侧的阵地。英国远征军也占领了比军右侧的野战阵地。
  5月13日,盟军与德军的战斗在日昂布鲁打响了。法军远道赶来,在坦克方面又处于劣势,情报不灵,空军支援也不足,因此战斗打得十分吃力,但还是守住了阵地。直到5月15日,德军仍被阻于卢万和日昂布鲁两地。然而,同一天下午,盟军接到了脱离战斗的命令,因为德军主攻部队已经在色当隘口突破了法军的防御,先头部队正向英吉利海岸方向扑来,在比利时作战的盟军有被敌人从南面包围的危险。
  此时,法国总参谋部如梦初醒,终于明白了德军的主攻方向不在比利时而在色当地区。于是急令进入比利时的盟军火速撤回法国,真正是"主将无能,累死三军。"
  5月16日,当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听到战局不利的消息赶来巴黎时,询问甘未林将军:"你们的预备队呢?"甘未林回答说:"没有。"接着甘未林就狠狠地攻击东北方面军司令乔治将军,认为后者应该为这一失职负责:"我万万也没有料到,一个防守500英里战线的总司令,手里竟然会没有一支主要突击部队!"
  精彩旁白:实际上,法国军事家们的视野总是超不过1914~1918年的那场大战。司令部"天天落后于形式,把各师的兵力当作赌桌上的零钱信手掷去,经常下令把部队集结在离敌人的突破点太远的地方。由于缺乏与闪电战的速度相适应的通讯系统,司令部依据的往往是迟到的情报,命令从发出的时刻起就是无法执行的。"
  --(法)亨利·米歇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7:55

  第13节:保证了历史会重演
  13.敦克尔克撤退
  5月15日,德军突破马斯河之后,法国政府惊恐万状,决定撤往图尔,外交部开始焚烧档案。法国总理保罗·雷诺向英国首相丘吉尔发出求救电报:"昨晚我们作战失败。通往巴黎的路已被打开。请把你们可以派出的全部飞机和军队派来。"
  在被突破的地域,法国第9集团军向西溃退。古德里安指挥的德军先头部队则不顾上峰要求等待步兵跟进的命令,继续快速向西推进,直扑英吉利海峡。
  5月16日,古德里安的部队抵达马尔和蒙科内,遭遇仓促编成的法国第4装甲师的阻击,该师师长是前一天才上任的夏尔·戴高乐上校。这个装甲师只有3个坦克营,缺乏运输工具,步兵也没有跟上来,昨夜刚摸进阵地,有些坦克还因为不明地形陷入了泥沼。激战到傍晚时分,第4装甲师两侧受到威胁,被迫退出战斗,撤往拉昂以北的集结点。
  但是,溃退中的法国第9集团军却在5月18日傍晚落入了德军的虎口,全军覆没,司令被俘。德军在圣康坦附近击溃了法军的几个掩护部队,再往西便已经没有了盟军的主力部队。至此,德军从越过阿登山脉,突破色当隘口、马斯河防线,一路向南、向西,进逼英吉利海峡,已经将盟军在比利时的部队与法国南部的部队拦腰切断。
  德军挺进的速度非常之快,5月19日已占领了堪培莱、皮龙尼和贝隆,20日抵达亚眠。古德里安的指挥车跟随部队一路西进,沿途经过了无限漫长的难民行列,期间还看到法军的车辆居然也跟在德军纵队的后面飞跑,赶着逃回巴黎。
  5月21日,古德里安接到命令挥师北进,以占领海峡诸港口为目标。5月22日,德军在迪斯夫利斯、沙美尔和包罗根遭到法军的有力阻击。在这些地方,德军遭到了盟军空军的猛烈攻击,而德国空军因为基地遥远却难以提供支援。激战一直持续到23日,德国步兵用梯子爬城,才攻入包罗根城区。24日,德军越过海岸与荷尔奎之间的阿运河,并包围了古老的海上要塞--加莱港。此时,古德里安的坦克军距离英吉利海岸上最后一个大港--敦刻尔克--只有大约20公里。
  敦克尔克当时是被分隔在比利时的盟军的惟一补给线和海上退路。英国远征军每天所需要的2000吨弹药和军需供给全都要从英国海运过来,经敦刻尔克上岸。而当时驻守在阿运河抵抗德军坦克兵团的只有盟军的一些零星兵力--6个没有炮兵的步兵营。如果德军继续前进,攻占敦刻尔克,盟军北方集团将面临被彻底包围、全军覆没的危险。
  万幸的是,希特勒在5月24日出现在德军"A"集团军群司令部,听取了战区司令龙德斯泰特将军的汇报,紧急命令德军"停止前进",原地待命。希特勒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叫停",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团。各种解释都有,历史学家们分析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说希特勒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担心坦克部队陷入佛兰德的沼泽地,有必要保存坦克师的实力,以备随后用于法国南部的战役;二是说一向喜欢吹牛的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可以单独解决敦刻尔克和加莱港。
  不论原因是什么,希特勒的紧急"叫停"确实给几十万盟军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撤退时机,虽然盟军此前已经挥霍了太多的时间和战机。
  大约在一周之前,5月16日,惊慌失措的法国总理雷诺将83岁的贝当元帅从驻西班牙大使的任上召回巴黎,又从贝鲁特召回了73岁的魏刚将军。每位法国人一听到这两个人的名字就立刻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他们的出山好像保证了历史会重演一样。
  然而,法国却不愿意想起:这两位民族英雄曾经长期负责治理法国的军队,法军所采用的陈旧过时的作战概念和方式正是他们的杰作,而这正是法国目前遭受挫败和不幸的重要根源。
  5月19日,雷诺临阵换将,解除甘未林的职务,任命魏刚为法军总司令。而魏刚当时对战况一无所知,只晓得敌人已深入腹地,但是完全不了解盟军的兵力和动向。魏刚想亲自了解前线情况,因此不能做出任何决定,盟军的战役指导一时中断了。
  第14节:像是一条想要溜走的鱼
  5月21日,魏刚飞到伊帕尔,打算召开各战区指挥官会议。但是,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将军未能到会。魏刚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法国第1集团军群司令比约将军讨论了局势,建议组织被德军分割的各集团军向南反突击,与南部索姆河一线的法军主力会合。魏刚委托比约将军负责落实突击任务,然后就飞回了巴黎。
  魏刚走后2小时,戈特将军才赶到伊帕尔。比约转达了魏刚的意图。之后,比约在返回司令部的途中遭遇车祸身亡。法军第1集团军司令布朗夏尔接任第1集团军群司令。
  5月22日,盟国最高军事会议在万森举行,魏刚阐述了他的反突击计划,并宣称:"德军已坠入陷阱,只要盖子一关上,他们就必将被消灭。"盟国最高军事会议批准了魏刚的计划。
  然而,5月21日深夜,当两个法国师在阿拉斯地区发起进攻时,英军却在迫使德军后退了几公里之后停止了前进,25日深夜英军撤离了阿拉斯。法军也随即撤退到杜埃、拉巴塞、贝顿三运河地区。被逼到海边的盟军企图与南部法军主力会合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尝试,就这样收场了。
  事实证明,盟军经不起艰苦环境的考验。当时,戈特将军关心的主要是保存英国远征军。其实,早在5月17日,他就下令一些英军后勤部门撤回英国。5月19日,英国海军部也已着手制定从敦刻尔克撤退的计划。丘吉尔在盟国最高军事会议上大谈英法友谊,却对英军的撤退计划只字不提。
  英军在25日的撤退行动就像是一条想要溜走的鱼,引发了渔夫重新拉紧鱼网的警觉,停滞了3天的德军在26日接到了继续向敦刻尔克推进的命令。盟军也在当天放弃了同法军主力会合的企图,开始向敦刻尔克撤退。而戈特将军也接到了英国政府同意实施英军撤出法国的"发动机战役"的电报。
  5月27日,比利时国王"看不出"继续与德军作战有什么"意义",决定投降。28日,比利时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将武器装备完好地交给了德军,比军全部成了俘虏。
  比军投降后,余下的法军和英军被德军封闭在敦刻尔克附近不到60平方英里的"口袋"里。德军轰炸机从27日起便开始猛烈轰炸敦刻尔克,但是,英国空军也派出了所有的后备战斗机来保卫滩头阵地、登船点和停泊的船只。27日,仅仅撤走了7700名英军。
  英国海军部集中了693艘军舰,还征用了大量的商船和渔船。法国海军部也组织了15艘驱逐舰、20艘其它舰艇和近200艘民用船只来撤退法国军队。海岸居民点的许多摩托快艇、游船、疏浚船、拖网船和帆船也都参加了拯救盟军的工作。
  5月28日,英军撤走了17000人,但是海滩上仍有大量的士兵等着轮到他们上船,而这些士兵的给养也需要用船运来。5月29日,救走了47000人。戈特将军决定丢弃所有的武器。按照他的指示,英军不许携带武器的法军进入海滩,法军因而未能撤退。后经法军指挥部要求,英军才同意每天给法军提供5000人的舱位。
  到5月30日,英国远征军已经全部撤到环形滩头了,而阵地则完全由法军负责保卫。此时,已经有12万英军回到了英国,法军仅仅撤走了6000人。5月31日,戈特将军也离开了法国,留在敦刻尔克的英军只剩了3个师,6月2日深夜最后一批英军也登船撤走了。
  6月4日清晨,德军攻占敦刻尔克,4万法军被俘。敦刻尔克的陷落结束了德军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战略性战役。荷兰和比利时军队几乎全部被俘。法国28个师被击溃。法军炮兵损失了1/4,轻型和重型坦克损失了1/3,中型坦克损失了3/4,7驱逐舰和30多艘辅助扫雷艇被击沉。英国远征军损失68000多人,丧失了全部的重型装备,包括2450门火炮、6400支反坦克枪、11000挺机枪、75000多辆汽车、50万吨军用物资和弹药,224艘舰船被击沉,106架飞机被击落。今后,英国军队不得不白手起家了。
  但是,敦刻尔克撤退总共撤走了33.8万人,其中英军21.5人,法军12.3人,还有一些比利时人。"发动机战役"为盟军保存了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为盟军未来的胜利留下了必要的实力。
  第15节:防备着抢劫和骚乱
  精彩旁白:"总司令召开午前会议。他大为恼火,因为最高统帅部的过失,……包围圈没有沿海岸封闭,现在我们只好看着成千上万的敌军士兵在我们的眼皮下纷纷逃往英国。"
  --(德)哈尔德著《战争日记》
  14.法国投降
  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英国保住了一支军队,但是,也暴露了英法两国对当前战争的不同认识。法国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决一死战,而英国则是在打这场战争的第一阶段。对英国来说,法国只是第一道战线,英吉利海峡是第二道防线,到了紧要关头,英国还有大西洋和美国的堂兄弟们作最后的堡垒。
  6月4日,也即敦刻尔克战事结束之日,法国元帅贝当与美国大使布利特在巴黎共进午餐,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内心的不满:由于英国人的过错,战争已经打败了;英国人乐于法国人打得一个也不剩,然后安全地躲到那个不可逾越的反坦克障碍--海峡--后面去。
  英国远征军撤走之后,法军对德军的劣势变得更加明显了。法军总共只剩下了71个师,人员和装备都已经在战斗中遭到严重的削弱。而德军则拥有140个师,并且根据新的"红色战役"计划,重新进行了编组和部署,做好了迅速突入纵深,"歼灭盟军在法国的残余兵力"的准备。
  6月5日拂晓,德国空军对索姆河防线上的法军实施了猛烈的轰炸。随后,冯·包克集团军群发起了地面进攻。6月7日,德军在瓦兹河与索姆河的分水岭处突破了法军的防御。到6月9日,隆美尔指挥的德军前锋已经抵达鲁昂郊区,法国第10集团军的侧翼受到无情的"卷击",形成了又一次大溃退。贝隆以南的法国第7集团军也被迫退往巴黎。
  6月9日当天,龙德斯泰特集团军群在香巴里发动了进攻。6月10日,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击溃法国守军,成功地渡过了埃纳河。此时,法国在马奇诺防线与勒阿弗之间只剩下了24个师。如果说法国还没有战败的话,那么,地面部队也已经没有了还手之力,完全落入了被德军肆意追打的境地。
  而在法国的上空,德军已经掌握了全部的制空权。德国远征轰炸机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大肆轰炸巴黎、里昂、圣艾蒂安以及远至法国南端的马赛。飞机从头上轰鸣着掠过,令居民们惊恐万分。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从法国北部、东北部朝着西面和南面逃亡,形成一片广袤无垠的人海,把沿途村镇和城市的居民席卷而去。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汽车、摩托车、马车和自行车拥挤在道路上,像蜗牛一样蠕动着,挣扎着向前奔走。
  撤退中的部队也混杂在难民潮中间。士兵们丢弃了武器,开小差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德国飞机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机枪向平民和军人扫射。惊慌失措的官员们抛弃职守,有的跑在辖区居民的前头,有的跟在居民的后头。地方政府已经荡然无存,市镇里没有了警察、清洁工和消防队员。精疲力竭的难民们随处支起帐篷,露宿野地,防备着抢劫和骚乱。德军到达后,发现的是一片真空地带;于是宣传说:"我们是来帮助被法国政府抛弃了的老百姓的。"
  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首都,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开始了四处流亡。起先,还打算把政府安在图尔,但是只待了4天,就又被驱赶到了波尔多。官员们年纪都不小了,逃亡途中备受煎熬,疲惫不堪。部长们之间及其所属部门之间的联系都已经中断了。人们如饥似渴地探听消息,却只能从心慌意乱的同胞那里风闻一些谣言。
  6月11日,英国派来一个加拿大师在法国登陆。当日,在布里阿尔召开了盟国最高军事会议。邱吉尔答应增派英军来支援法国,但是拒绝增派空军。魏刚报告说,因为没有预备队,他将无法继续进行有组织的战斗,无力制止敌人占领法国全境。
  6月12日和13日,法国政府在图尔附近举行会议,魏刚公开提议投降。6月14日清晨,德军开进巴黎,法国政府大厦楼顶飘起了纳粹的万字旗。当日,英国政府决定停止运送增援部队,尽快将留在法国的英军重新撤回本国。6月15日,英国通知魏刚,英国远征军不再归他指挥,但是如果法国愿意的话,英国愿意协助法军乘船撤离。英军随即开始第二次撤退,并很顺利地撤走了15万人,其中包括2万波兰人和310门大炮。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7:57

  第16节:收复全部失地
  与此同时,英国开始关注"法国遗产"的归属问题。法国的崩溃留下了一大片"无主"殖民地。丘吉尔最担心法国的殖民地,特别是北非地区,落入德国手中。因此,最好在英国组织法国流亡政府来控制法兰西帝国。另外,法国舰队的归属也令英国担忧。如果德国攫取了法国舰队,将会改变海上力量的对比,增加对英国的威胁。
  为了劝阻法国投降,邱吉尔在6月16日建议,把英、法两国联合成为一个宪法统一、国籍统一、政府和议会统一的"牢不可破的英法同盟"。然而,此时在法国政府内部,以贝当元帅和魏刚将军为首的投降派已经占据了上风。丘吉尔的建议被否决了。当晚,法国总理雷诺向勒伯伦总统递交了辞职书,并提议由贝当接任总理。贝当随即组建了法国新政府。
  6月17日,贝当政府的第一次内阁会议只开了10分钟,便一致决议请求德军停战。随后,不等德军答复,贝当就发表广播讲话,号召法国军民"停止战斗"。6月18日,贝当政府下令法军放弃所有2万人以上的城市,不得在市内和郊区进行抵抗和破坏。
  柏林了解到贝当上台并打算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后,却不急于作答,反而利用法军停止抵抗之机,全面加速进攻。6月17日和18日,古德里安相继拿下了圣迪齐埃、朗格勒、贝桑松、蓬塔利斯和贝尔福。隆美尔的部队在西边的雷恩俘虏了法国第10集团军的残部,占领了布勒斯特、圣纳泽尔、南特和瑟堡,继续向尼奥尔推进。
  6月20日,德军建议法国停战代表团到图尔会晤。6月21日,以亨茨格将军为团长的法国代表团被送到了贡比涅森林里的雷通火车站。22年前,即1918年11月11日,法国正是在此地一节白色车厢内迫使战败的德国接受停战条件的。德军从博物馆中搬出这节车厢,放在当年停放的地方;希特勒在当年法国元帅福熙乘坐过的车厢里接见了法国代表团。
  6月22日,亨茨格将军代表法国政府签署了停战协定。根据协定,德国占领法国的大部分国土,包括法国最发达地区的北部、中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带。德国占领军费用由法国政府承担。法国南部仍由贝当政府管理。
  至此,西线的战役以法国的惨败和德国的胜利而结束。期间,法军战死8.4万人,被德军俘虏154.7万人。德军战死27074人,失踪18384人,伤残111043人。
  精彩旁白:贝当政府从1940年6月起住在法国南部的小城维希,力图建立法西斯专政。84岁的贝当活像一个可笑的君主,在法令的开头必自称为:"我,法国元帅、法国元首……"。
  --(法)亨利·米歇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19.沙漠之狐
  在挑起巴尔干战火的同时,意大利又乘西欧主要强国忙于欧洲战事之际向非洲伸出了侵略之手。1940年6月底,奥斯塔公爵指挥10万意大利军队从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出发,发动钳形攻势,意图夺取埃及和苏丹,进而控制苏伊士运河及中东的石油资源。
  当时,英军主要兵力集中在埃及,总数也只有2万多人。因而很多据点被意大利军队轻易夺去。8月12日,意军攻入英属索马里,英军寡不敌众,于一周后全线撤退。意军随后又乘胜侵入了苏丹和肯尼亚。9月13日,意军向埃及发起进攻,深入腹地120公里,16日攻陷了埃及重镇西迪巴拉尼。此后,由于后勤补给困难,意军停止了前进。
  实际上,这支意大利军队虽然野心大、人数多,但是实力却很可疑,他们的装备相当陈旧,坦克很少,燃料有限,只有6个高射炮连和30架卡普罗尼式飞机。据佩森蒂将军说,这种飞机乃是"博物馆里极好的陈列品"。同时,因为孤军深入,意军与本土的联系已经断绝;在整个战事期间,后方只送来了一船大米和燃油。
  1940年12月7日,英军调集15万人发动反攻,到16日收复失地,并进攻到利比亚边境。1941年初,英军在利比亚的托卜鲁克登陆,夹击从埃及撤退过来的意军。经过两个月的战斗,歼灭意军10个师,俘虏3.5万人。到3月15日,英军已收复全部失地,4月6日攻占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奥斯塔公爵逃往安巴-阿拉吉高原,5月在当地投降。
  第17节:参战国家为之汗颜和垂涎
  意大利军队的节节败退,引起了希特勒的严重不安。1941年2月,希特勒派遣埃尔文·隆美尔统帅3万德军,组成"非洲军团"在利比亚登陆,援助意军;同时,派遣空军和海军进入地中海,封锁英军的交通线。
  隆美尔是德军最具才华的将军之一,在法国战场上,他的坦克部队曾经以其推进神速、攻势勇猛而被称为"魔鬼之师"。他也是一个不知饥饿和疲倦的人,思想和行动同样敏捷,并且总是亲临前线。因为总是与士兵们在一起同甘共苦,分担一切艰险,他也是一位极得军心的人物。而盟军则称这位传奇式的德军将领为"沙漠之狐"。
  3月31日,隆美尔指挥德军4个师从阿拉盖以东地区发起进攻。4月15日,英军被逼撤退到埃及和利比亚的边境地区。随后,双方在埃及境内展开了近一年的拉锯战。
  精彩旁白:1940年9月,德军总参谋部里流传着元首准备卷入意大利在非洲的冒险。大惑不解的隆美尔私下里向朋友古尔特·海斯保证说:"希特勒刚才亲自对我说,绝不给非洲提供一个人或者一个铜板!"
  --(英)戴维·欧文著《狐狸的踪迹》
  20.美国的卷入
  欧洲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政府秉承一贯的传统竭力避免卷入战争。1939年9月5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美国中立宣言,同时禁止向各交战国输出军火和战争物资。
  不过,同样是基于传统,美国社会对英国和法国存在着广泛的同情。1939年9月的民意调查显示,80%的美国人希望英、法和波兰战胜,德国战败。11月初,美国国会修改了《中立法》,取消了武器禁运。批准实行"现款自运"原则,各交战国可以向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但是必需支付现款并自行运输。
  1940年夏季,法国战败的消息传来,美国人大为沮丧,美国政府也感到德国的扩张将会威胁到美国的利益。美国政府开始将工业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并不断扩充和增强国防力量。而美国的中立政策也发生了有利于同盟国的转折。
  6月14日,巴黎沦陷的当日,罗斯福总统签署法案:将美国海军舰只增加11%。6月15日,又下令开展最终制造出原子弹的科学研究。6月30日,美国制定出庞大的军备工作计划,规定应制造装备100万陆军的武器,储备可供200万军队使用的武器,建立可以武装400万军队的军工生产能力,航空工业每年应该能供应1.8万架飞机。7月3日,国会为此划拨了50亿美元。
  7月19日,罗斯福签署了《两洋舰队法》,计划在未来5年内增扩海军70%,力图拥有一支能够同时在大西洋打败德国和意大利、在太平洋击败日本的海军。美国空军也计划扩编到210万人,武装飞机增加到10万架。这些军备计划清楚地透露出,美国准备进行长期的战争。
  9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义务兵役和军事训练法》,美国第一次在和平时期实行了义务兵役制。到1941年6月30日,美国陆军兵力从一年前的26.9万人迅速增至146.2万人,编成26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1个摩托化师、4个坦克师和215个职能团,装备8639架飞机、963辆坦克、7599门火炮、4852门迫击炮、15971挺各式机枪和92973辆汽车;空军从4.3万人增至16.7万人,编成45个作战航空队和6个运输队;海军从18.9万人增至33.9万人,拥有15艘战列舰、6艘航空母舰、1艘护航航空母舰、18艘重巡洋舰、19艘轻巡洋舰、168艘舰队驱逐舰、113艘潜艇和400多艘辅助舰艇和船只。美国军队的技术装备扩张之快、水平之高,令所有参战国家为之汗颜和垂涎。
  在加强自身战备的同时,美国也开始将英国看成是抵抗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的"第一道防线"。罗斯福总统不断地发表"炉边谈话",透过无线电波与美国人民促膝谈心;告诉他们,轴心国的胜利将会严重危害美国的利益:美国企业将会失去欧洲和亚洲的市场,法西斯扩张将会直接威胁美国的自由、民主和生活方式,因此,应该援助美国的前卫--英国。
  而丘吉尔也很善于利用罗斯福的亲英态度,他不时地写信给罗斯福,语调越来越亲切。1940年9月丘吉尔在信中告急:"按照现在的损失率,我们将不能支持很久了。"随后,在罗斯福的支持下,美、英两国政府达成协议:美国送给英国50艘旧的舰队驱逐舰、20艘鱼雷艇、150架飞机、25万支步枪,以此租借英国位于加勒比海的8个基地。罗斯福认为,有了这些基地就像是给美国套上了"德国攻不破的钢环"。同时,美国也乘此机会把英国势力挤出了西半球。
  第18节:破除"对美元的迷信"
  1940年下半年,随着英国军火订货的迅猛增长,英国的外汇和黄金储备逐渐枯竭。"现款自运"原则出现了问题:英国有船自行运输,但是已经没有现金付款。12月8日,邱吉尔发出"他全部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封信",紧急呼吁罗斯福给予援助。罗斯福立即表示谅解,并在12月17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向美国人民指出:"英国自卫的胜利是美国最好的直接防御",应该破除"对美元的迷信",把战争物资租借给英国人。
  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租借法案》,授权总统把武器和战略物资出售、转让、交换、租借给所有利于美国安全的国家,而不管它们是否有付款的能力。
  如此同时,美、英军方也开始秘密协商两国军队在全球的战略协作问题。在美英联合会议上,两国制定了"ABC-1号"计划:认为德国是法西斯同盟的基本力量,应该首先予以击溃;等待欧洲战事胜利后,再来消灭日本。随后,美英军事合作转入了具体行动。
  1941年4月11日,罗斯福下令美国大西洋舰队的巡逻区域扩展到从格陵兰至亚述尔的整个大西洋西半部。美国军舰和飞机发现德国潜艇和巡洋舰后,将向英国通报德国舰艇的位置。因此,英国船只可以避免与敌舰遭遇,而拥有足够护卫兵力时,则可以追击和消灭敌舰。德国此时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进攻苏联,不想与美国开战。希特勒于4月15日指令德国海军避免与美国船只发生武装冲突。
  到5月底,美国舰艇开始为英国运输船队全程护航。6月,英国舰艇获准参加美国运输队。7月,美国在冰岛建立了海军基地。就这样,美英合作逐步加紧。美国虽然还没有参战,但是,已经从中立国变成了英国的实际盟友,并且开始愿意支持所有抵抗德、意、日侵略的反法西斯国家。
  精彩旁白:对于《租借法案》,美国议员扬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的工业实力加上英国的人力,不费美国一兵一卒,就能防止英国被消灭",而一旦打垮了侵略集团,"就该轮到美国充当首领,为人们指引道路了。"
  美国教授贝利也分析说:政府提出《租借法案》"完全不是因为英国值得我们去援助,而是出于纯粹利己主义的动机。英国可以用我们的武器战斗到最后一个士兵,而与此同时,我们依然保持中立和繁荣。"
  --(苏)杰列维扬科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7:59

  21.苏德战争爆发
  常言说欲壑难填,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更是永无止境。早在西欧战事还没有结束之前,这位战争狂人就扬言"同布尔什维克主义一决雌雄","必须把俄国从欧洲地图上划掉"。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命令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着手准备对俄战争。
  希特勒已经被西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幻想继续利用闪电战的威力在两三个月内消灭苏联。同时,他也荒谬地误解了苏联的国情,认为"胜利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入侵必然会使俄国发生政治混乱这种前途上","我们只要在门上踢一脚,这个腐朽的结构就会倒塌下来"。
  12月5日,德军参谋部制定了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代号"巴巴罗莎"。12月18日,希特勒批准了"巴巴罗莎"计划,要求对苏联实施突然袭击,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在6周到2个月之内结束战争,最迟不得超过1941年圣诞节。为了迫使苏联一举就范,希特勒还指示德军对苏联老百姓"绝不心慈手软",凡有反抗者均应枪决。对苏联红军中的政治委员和GCD员高级官员一经俘获,立即枪毙。
  1941年6月17日,希特勒最后下令,6月22日执行"巴巴罗莎"计划。
  山雨欲来风满楼。对于希特勒的入侵计划,苏联政府及其领导人也不是毫无知情,完全没有准备。实际上,正因为看到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危险性,苏联政府才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先后入侵波兰和芬兰等东欧国家,构筑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苏联"东方防线"。在国内,苏联也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国防预算不断增加,一边加速军队的装备现代化,一边大力扩充军队。1940年苏军新组建了9个机械师,1941年又新组建成了20个机械化师。到德军入侵前夕,苏联军队已经达到500万人的规模。在西部国境线上,苏联部署了170个师。
  第19节:希特勒是拿破仑的化身
  同时,苏联政府也早在1941年初就陆续地得到了来自美国、英国和苏联谍报人员的可靠消息,了解了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详细计划。遗憾的是,斯大林坚信希特勒不会在短时期内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固执地认为这类情报是虚假的"谣言",是为了挑拨苏德关系,有意给希特勒发动战争"制造借口"。
  甚至在德军入侵前夕,斯大林还在竭力避免"卷入战争",对德国采取小心谨慎、迁就退让的态度。1941年3月27日至4月18日期间,德国侦察机先后80次入侵苏联领空,而苏联只是若无其事地发一个"抗议"照会。然而,鸵鸟政策并不能消除真实的危险。
  1941年6月22日星期天凌晨3时30分,德国炮兵不宣而战,突然对苏边防军驻地、指挥部发起了轰击,德国空军对苏联前沿机场、铁路枢纽和海港码头狂轰滥炸。凌晨4时,德国及其仆从国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意大利共190个师、550万兵力,3700辆坦克、4900多架飞机、4.7万多门各类大炮、193艘舰艇,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的苏联国境线上,同时发起突然袭击,开始迅速侵入苏联境内。
  入侵苏联的战争打响2小时之后,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才向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递交"战书",声称苏军在德国边境集结,使德国受到"不可容忍的威胁",因此德国决定采取"预防性的"战争,宣布对苏开战。
  按照"巴巴罗莎"计划,德军兵分三路。冯·李勃元帅指挥北路集团军群从东普鲁士出发,沿波罗的海进攻列宁格勒;芬兰的15个师和3个旅从拉多湖以东配合德军进攻列宁格勒;冯·包克元帅指挥中路集团军群从波兰出击,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向东北进犯莫斯科;冯·龙德斯泰特元帅指挥南路集团军群从卢布林和喀尔巴阡山脉出发,向基辅方向进犯,进而向顿巴斯地区推进。
  战争的第一天,苏联西部有66个机场遭到德军袭击,1200架飞机被摧毁在地面上。当天许多苏联飞行员在休假,来不及应战和疏散飞机,前线地区的制空权完全落入德军手中。由于德军摩托部队的快速切入,许多苏联部队被切割包围。入侵的当天,德军就深入苏联国境25到50多公里。
  随后,德军疯狂地向苏联内地推进。在头三个星期,德军深入苏联腹地500多公里。到7月中旬,德军已侵占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广大地区,逼近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和基辅。这期间,苏军有28个师被击溃、70个师的人员和武器损失过半、200个军火库落入敌手。不过,德军也付出了25万人的代价,坦克损失一半,飞机损失1000多架。
  精彩旁白:面对德军的疯狂进攻,苏军士兵们临危不惧,每当战斗间歇的时候,阵地上就会飘起下面这首战歌:
  接到作战命令,
  军队开始作战。
  啊,士兵们,
  迈开大步向前进!
  愉快的作战,
  胜利就在前面!
  苏联士兵实力大,
  广大人民作他们后盾!
  战胜敌人并不易,
  但只有我们能战胜法西斯!
  我们要从地面上把它肃清,
  给它以严厉打击,
  使它们遭遇失败的命运!
  铁木辛哥,我们的勇将军,
  训练我们怎样取胜。
  拿破仑曾在一八一二年侵略我们,
  我们都反抗拿破仑;
  希特勒是拿破仑的化身,
  他的末日也快来临!
  --徐学增等编《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23.列宁格勒保卫战
  1941年8月下旬,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在北翼调集了32个步兵师、4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旅的兵力,配备6000门大炮、4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列宁格勒发动猛烈攻势,扬言要在9月1日占领列宁格勒。在"巴巴罗莎"计划中,攻占涅瓦河上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从地球上抹掉列宁格勒,杀光居民,消灭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
  列宁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摇篮,也是苏联的第2大城市和重要的海港、工业重镇及文化中心。约有300万人口。面对德军的进攻,苏联西北方面军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向当地军民发出号召:"在列宁格勒大门口,用我们的胸膛阻挡敌人前进的道路。"
  第20节: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2005年04月20日
  8月底,德军变更部署后沿莫斯科-列宁格勒公路再度发起进攻。德军付出重大损失后,于8月25日夺取了柳班,8月29日占领了托斯诺,8月30日抵达涅瓦河,切断了沟通列宁格勒与外界的铁路联系。9月1日,苏军退至凯克斯霍尔姆维堡以东30-40公里一线。
  9月8日,德军遭受重大损失后冲过姆加车站,进抵拉多加湖南岸,夺得什利谢尔堡,从陆上包围了列宁格勒。自此,列宁格勒陷入德军的三面包围,只能从拉多加湖和空中得到补给,长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包围列宁格勒之后,德军对该市实施了骇人听闻的野蛮轰炸和炮击,投掷了10多万枚航空燃烧弹和航空爆破炸弹,妄图用恐怖轰炸和饥饿困死守城军民。
  9月9日,德军又向列宁格勒发起新的进攻。伏罗希洛夫元帅由于指挥不利而被撤职。9月10日,朱可夫大将接替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朱可夫做出的第一个决定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他的口号是:"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
  与此同时,朱可夫迅速调整和加强了列宁格勒防御,各预备部队得到了民兵支队的补充,大批海军军人离舰上陆,一部分高射炮调到高地上用于打坦克。至9月底,列宁格勒西南和南面的战线趋于稳定。德军一举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破产了,抽调北路基本兵力进攻莫斯科的企图也随之失败。
  从南面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失败后,德军于10月改向季赫温实施突击,与芬兰军队会合,企图完全封死列宁格勒。但是,德军未能突至斯维里河。11月中旬,苏军转入了反攻,11月20日,攻占了小维舍拉,12月9日夺回了季赫温,将德军赶过沃尔霍夫河。
  列宁格勒保卫战具有全民动员的性质。列宁格勒的工业给前线提供了武器、装备、服装和弹药,而该市居民则在被封锁后第一个冬春提供了10万多新兵。为了使居民免于挨饿,拉多加湖区舰队承担了湖上给养、弹药和武器的输送。11月中旬,湖上航行因为冰封而中止。11月19日,又在拉多加湖的冰上开辟军用汽车路,被围城市通过冰上交通线得到了战斗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疏散了没有劳动能力的居民以及工业设备等。
  尽管得到了一些给养补充,这些供应还远远不能满足守城军民的需要。列宁格勒城内被迫实行了配给制,工人每人每天只能得到8两面包,儿童、病人和公务员只能得到4两面包。但是,列宁格勒军民不畏困难,每天仍有45000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工人们在德军的炮火下坚持生产。全城军民步步为营,铸成了一条攻不破、打不烂的钢铁长城。
  1942年1~4月,苏军在柳班方向发动突击,8~10月又在锡尼亚维诺方向实施了顽强战斗,疲惫和消耗了德军的基本兵力。苏联游击队也在列宁格勒州、诺夫哥罗德州和普斯科夫州的德国占领区展开了积极的战斗,以小型兵器使敌军遭受重大损失。
  1943年1月12日,苏军在远程航空兵、炮兵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的支援下,兵分两路在拉多加湖以南什利谢尔堡、锡尼亚维诺之间狭小突出部实施了相向突击,力图打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1月18日,两路苏军成功突破德军防线,在拉多加湖与战线之间形成了8~11公里宽的走廊,并在17个昼夜内铺设了铁路和公路各一条。
  1943年夏秋,苏军又打破了德军再度封锁列宁格勒的企图,并且肃清了沃尔霍夫河岸基里希登陆场的德军,攻占锡尼亚维诺,从而改善了战役态势。
  1944年1月14日,一支苏军从奥拉宁包姆登陆场向罗普沙转入反攻。1月15日,另一支从列宁格勒向红谢洛转入反攻。1月20日,进攻军队在罗普沙地域会合,并消灭了被合围的德军彼得戈夫-斯特列利纳集团。1月21日,德军开始从姆加、托斯诺退却。到1月底,苏军相继解放了普希金、克拉斯诺格瓦尔杰伊斯克、托斯诺、柳班、丘多沃、新索科利尼基等市。
  2月12日,苏军在游击队配合下攻占了卢加。至2月15日,完全突破了德军的防御。此后,继续追击德军,至3月1日,苏军已进抵拉脱维亚边界。德国"北方"集团军群遭到重创,列宁格勒州几乎全境解放,加里宁州一部解放,苏军进入爱沙尼亚境内,为粉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列宁格勒以北之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21节:给我从列宁格勒滚开
  1944年夏,苏军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拉多加湖区舰队和奥涅加湖区舰队的配合下,击溃了苏德战场北翼的德军战略集团,列宁格勒的安全有了充分保障。
  列宁格勒保卫战于1944年8月10日胜利结束,对苏德战场的战争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次战役牵制了德军重兵和芬兰的全部军队。战役结束后,苏军的大量兵力腾出来转用于其他战略方向。
  精彩旁白:苏联人不顾风暴般的炮击,将给养和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这本身就是一首催人泪下的史诗。士兵们告诉我,在前线的战壕里,他们仍能常常吃到热腾腾的饭菜。供应队伍在夜间把食物送过来,有些食品就是用手抱过来的,很多还是苏联女人的手。坚守城池的苏军士兵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他们最喜欢合唱下面的这首歌曲:
  侵略者向列宁格勒呼啸而来,
  遇到坚强抵抗而失败,
  敌人,你快给我从列宁格勒滚开!
  --徐学增等编《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8:02

  24.莫斯科会战
  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希特勒深知,能否占领莫斯科关乎整个战争的命运。因此,德军在攻占斯摩棱斯克和基辅、推进至列宁格勒附近后,再次瞄准莫斯科,准备了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为攻占苏联首都,德军调集了最精锐的180万兵力,74个半师,包括14个坦克师、8个摩托化师、1700辆坦克、1.4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390架飞机,约占苏德战场步兵师总数的38%,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的64%。于9月30日,从南翼发动了对莫斯科的大规模攻势。希特勒扬言一定要在10月12日拿下莫斯科。德国各大报纸接到指示,在10月12日留出头版位置,以便刊载"特别重要的消息"。
  在莫斯科防线上,苏军只有95个师,共计125万人,装备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和迫击炮和677架飞机。德军兵力比苏军多0.4倍,火炮和迫击炮多0.8倍,坦克多0.7倍,作战飞机多1倍。德军在坦克、航空兵、反坦克炮兵、高射炮兵以及摩托化部队方面占据明显的优势。
  10月2日,德军装甲部队从中部突破了苏军防线,对维亚兹马地区构成南北夹击之势。10月3日,德军在南翼占领奥廖尔。10月4日,德军夺取了斯帕斯杰缅斯克和基洛夫。10月5日,德军夺取尤赫诺夫。10月7日,德军从南北两个方向突破维亚兹马防线,包围了苏联4个集团军。陷入重围的苏军一直顽强抵抗到10月13日,牵制了德军28个师。13日,一部分苏军突出重围,退守莫日艾斯克防线,其余被围苏军大部分被歼灭或俘虏。德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了莫斯科。
  10月7日,苏军增援部队11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40个炮兵团和10个地雷、火焰喷射器连赶到前线,在莫日艾斯克一线230公里的地域建立了新的防线。10月10日,朱可夫大将接任前线司令,重新组建了4个集团军,在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与德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10月14日,德军坦克突入加里宁,随即遭到苏军的坚强阻击。10月15日,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撤往距离莫斯科800公里的古比雪夫。但是,斯大林仍然留在莫斯科,亲自指挥莫斯科保卫战。
  10月23日,德军在布良斯克地区围歼了大批苏军。10月间,德军共派出2000架飞机,对莫斯科进行了31次空袭,278架德军飞机被击落,只有72架闯入莫斯科上空。
  10月中旬到11月初,苏军与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激烈战斗,将德军阻止于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粉碎了希特勒妄想在10月中旬占领莫斯科的美梦。
  随着冬季的到来,德军的攻势也大大减弱。由于道路异常泥泞,德军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苏军因而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到10月底,苏军部队和预备队源源不断地赶到了莫斯科。苏联谍报员佐尔格也在这时发回了准确情报:日本将向东南亚进攻,不会对苏联发动进攻。于是,斯大林将部署在西伯利亚与日本关东军对峙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
  第22节: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
  11月7日清晨,在莫斯科红场上,庆祝十月革命胜利的**活动照例举行,革命歌曲响彻云霄。斯大林在列宁墓前检阅红军部队,对全体指战员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者!"全副武装的苏军迈着雄健的步伐从列宁墓前走过,接受斯大林的检阅,随后从红场上直接开赴前线。
  德军的"台风"攻势虽然遭到了失败,但是,希特勒不肯善罢甘休,仍然想在冬季到来以前攻占莫斯科。德军经过休整和增调兵力后,又向莫斯科发起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进攻。
  11月15日清晨,德军第3、4坦克集团军开始向克林进攻,企图从北面包抄莫斯科;德军第2坦克集团军向图拉进攻,意欲从南面包抄莫斯科;两路德军采用南北钳形攻势,同时配合正面进攻,妄想一举攻占莫斯科。
  苏军虽然在兵力和装备上都处于劣势,但是,苏军作战特别勇敢顽强。苏军第316步兵师的一个战斗小组表现尤为感人。11月16日清晨,这个小组在杜波塞科沃附近,坚守一个通往莫斯科的公路道口。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他们击毁了德军18辆坦克,击毙德军数十人,自己也只剩下了28人。政治指导员克罗奇科夫激励战士们说:"俄国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最后,28名战士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克罗奇科夫拿着一捆手榴弹扑向德军,炸毁了一辆德军坦克。
  11月23日,德军付出了巨大损失后占领了克林。11月27日,德军推进到距离莫斯科只有24公里的伊斯特腊。当天夜里,一小股德军在雅赫罗马地区渡过了莫斯科--伏尔加河运河。莫斯科已经处于德军的炮火射程之内,德军用望远镜依稀可以看见克里姆林宫的顶尖。
  值此危急关头,苏军连夜抽调增援部队,奋勇迎敌,向德军发起了快速反突击,不惜代价将德军迅速赶回了运河西岸。11月底至12月初,苏军第1突击集团军和重组的第20、10、30集团军紧密配合,在苏联空军支援下,展开了一系列的反突击,德军被打得溃不成军,狼狈不堪。12月5日,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向德军参谋部报告说,他"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遭到全面阻击的德军被迫转入了防御。
  从11月16日至12月5日,在莫斯科城下的激战中,苏军打死打伤德军15.5万多人,摧毁德军坦克777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德军士气严重受挫,闪电战遭到了破产。
  12月初,莫斯科已经是寒冬季节,气温降到了零下20~30度。希特勒和德军统帅部原计划在2个之内消灭苏联,所以德军对冬季作战毫无准备。在冰天雪地的莫斯科荒郊,德军没有冬衣,没有防寒设备,坦克和汽车的水箱在严寒中冻裂,马达难以发动,武器上的光学窥镜失去作用。同时,德军的装备也消耗了30%左右,而后勤补给却更加困难;中路德军每天需要31火车皮的给养,实际上只能得到16车皮。德军飞机无处着陆,被迫在结冰的湖面上进行一些惊险的降落。
  可是,希特勒却顽固不化,担心任何一点撤退都可能涣散军心,导致全线崩溃,坚决不准许德军后撤。同时,希特勒把德军高级将领当成替罪羊,将包克元帅、古德里安上将、施特劳斯上将等35名高级将领撤职。12月8日,希特勒签署了在苏德战场全线转入防御的训令。12月19日,希特勒撤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的职务,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12月28日,希特勒又对身穿单衣在寒冬中瑟瑟发抖的德军下达了死命令:不准撤退,坚决死守,直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为止。
  针对德军进攻能力已经衰竭的有利局势,1942年1月5日,苏军统帅部决定乘胜发动全线反击。随后,经过3个月的鏖战,到4月下旬为止,苏军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将德军打退了150~400公里,解除了莫斯科和北高加索的危险,改善了列宁格勒的处境,解放了60多座城市和1.1万多个居民地,收复了加里宁州、图拉州、梁赞州、斯摩棱斯克州、奥廖尔州、库尔斯克州、哈尔科夫州和列宁格勒州的一部分。
  在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国大约50个师被击溃,陆军伤亡83万多人(其中冻死冻伤10万余人),损失了1300辆坦克、2500门大炮、15000辆汽车和大量的其他装备。而德军军事法庭以临阵脱逃,擅自退却、违抗军令等罪名将6.2万名官兵判刑。
  第23节:常胜不败的神话已经破灭
  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大大改善了苏联的军事、政治地位和国际地位,也为战争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基础,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彻底破产。德军总参谋部长哈尔德也不得不承认,"德国陆军常胜不败的神话已经破灭了"。
  精彩旁白:战争已经开始几个月了,但莫斯科城市生活的主要景象并没有什么变化。根据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记载,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挺进俄国心脏的时候,俄国人毫不仓皇地等待敌人的到来,没有任何的惊慌失措和骚动不安。他们泰然自信,到了危难临头之际,一定会有应付的力量。1941年的夏天,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同样的镇静和自信。一些运兵汽车不时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士兵们用斯拉夫人所同有的好嗓子,合唱着激昂的歌曲:
  暴风雨侵袭我们的国土,
  战云笼罩大地,
  我们用枪林弹雨,
  欢迎这讨厌的客人。
  时候到了,弟兄们!
  我们岂止一次两次,
  警告我们的敌人,
  躲开这俄罗斯大草原!
  我们岂止一次两次,
  进行战争;
  并且岂止一次两次,
  消灭敌人!
  --徐学增等编《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8:03

  25.斯大林格勒战役
  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惨遭大败之后,再想发动全线进攻已经力不从心了。但是,希特勒不甘心失败,四处奔走,从欧洲的仆从国家收罗炮灰,纠集了217个师和20个旅,其中德军178个师、8个旅,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斯洛伐克和西班牙共39个师、12个旅,总计619.8万人;装配火炮56941门、坦克3229辆、飞机3395架、战舰63艘。
  为了夺回苏联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进攻苏联的南翼,夺取斯大林格勒和南高加索,然后迂回北上,从东面包抄莫斯科,进逼乌拉尔和西伯利亚。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签署了第41号作战令:"一俟天气和地面条件好转------一切可用的军队将集中到南翼的主要战线,其目的是在顿河边消灭敌人,以夺取高加索油田和进入高加索山区的隘口。"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西岸、顿河河曲以东,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上的重要港口和南北铁路交通的枢纽,也是苏联南部的工业重心,城市居民约有60万人。该市的西面和南面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产区--辽阔富饶的顿河流域、库班河流域和南高加索地区。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之后,斯大林格勒就成了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部经济区的交通咽喉,因此,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1942年5月初,希特勒调集到苏联南线战场上的兵力约150万人,共97个师,1600多架飞机、1200多辆坦克、1.7万门大炮和迫击炮。5月8日,德军8个师对克里米亚东部的刻赤半岛发起进攻。激战之后,苏军退到东面的塔曼半岛,德军于5月15日占领了刻赤半岛。6月2日,德军出动20.4万兵力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苏联守军10.6万人顽强抵抗了一个月之久,直到弹尽粮绝才奉命撤退。7月4日,苏军撤到黑海东岸的诺沃罗西斯克,整个克里米亚半岛落入德军手中。在将近2个月的鏖战中,苏德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员损失均在30万左右。
  6月28日,德军重新集结了90万兵力,包括10个坦克师、8个摩托化师、1200辆坦克、1.7万门火炮、1640架飞机,再次发动攻势,企图在顿河西岸围歼苏军主力。苏军且战且退,到7月17日被迫后撤了150~400公里。德军推进至顿河大河湾,直逼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随即开始了。
  在长达530公里的顿河防线上,苏联守军共有38个师,但是其中20个师严重缺编,14个师每师只有1000~3000人。真正能与德军对抗的主要是第62、63集团军的12个师,约16万人,配有2200门火炮、400辆坦克和654架飞机。
  7月23日,德军5个师进攻苏军第62集团军的右翼。经过3天激战,德军突破防线,在卡明斯基地区推进到顿河岸边,苏军第62集团军的两翼陷入包围。7月25日,另一支德军对苏军第64集团军的右翼发动突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苏联守军撤退到顿河东岸,建立了新的防线。
  第24节:直到最后一滴血2005年04月20日
  7月28日,斯大林发布第227号命令:"现在是结束退却的时候了,寸步不退!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主要号召。必须顽强地保卫每一个阵地,每一米苏联领土,直到最后一滴血。"斯大林还下令建立了阻截队,放在不坚定的部队后面,把惊慌失措者和胆小鬼就地枪毙。
  7月31日,希特勒又将德国第4坦克集团军从齐姆良斯卡地区调来,向科杰利尼夫斯基方向进攻,配合德国第6集团军从顿河西岸发动攻势。8月5~10日,在阿布加涅罗沃--普罗道维托耶一线,崔可夫中将指挥的苏军突击集群与德国第4坦克军展开激战,德军伤亡惨重,被迫退回外围防线,转入防御。与此同时,德军第6集团军与苏军第62集团军也在顿河西岸展开了7天的激战,苏军撤回到顿河东岸。
  8月15日,德军又对苏联第4坦克军的防地发动进攻。8月16日,苏军少尉克切特科夫率领16名战士守卫一个高地,与德军鏖战一昼夜,子弹打光了,最后剩下的4名战士把手榴弹绑在身上,视死如归地扑向德军的坦克!苏军主力退到顿河东岸后,在西岸守住了新的防线。
  8月23~24日,德军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疯狂的昼夜轮番轰炸。城市住宅、工厂、医院、学校、遭到了严重破坏,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惨遭杀害,市区一片废墟、硝烟弥漫。伏尔加河岸的油库也中弹起火,燃起一片火海。
  9月13日,德军突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向苏军第62集团军防守的马马耶夫岗和火车站发起攻势。9月14日,德军投入6个师,在几百架飞机支援下,突破苏军防线,占领了火车站,将苏军第62集团军逼到伏尔加河岸。
  市区争夺战开始之后,形势异常危机,苏军陆续增调来10个步兵师、2个坦克军和8个坦克旅,与德军展开殊死搏斗。争夺市中心的战斗达到了白热化。仅9月14~15日间,就有2000多名德军在市区被击毙。9月16日,苏军夺回了马马耶夫岗。火车站的争夺战持续了一周之久,前后13次易手。
  在战斗最紧张的日子里,双方在每一条街、每一栋楼、每一层楼面和每一个房间进行激烈的争夺战。战斗中,曾有4名苏军反坦克手,用仅有的2支反坦克枪与30辆德军坦克搏斗,1天之内摧毁德军坦克15辆,未让敌人越过自己的阵地。一位身负重伤的苏军电话兵用牙齿咬住被打断了的电话线,恢复了战地通讯。
  "红十月"冶金厂的工人在距离德军只有几百米的危急情况下,依然一面手执武器阻击敌人,一面冒着炮火坚持生产。在战斗最激烈的9月份,他们制造了200辆坦克、150辆牵引车。工人们常常驾驶着刚装配好的坦克,直接冲出厂门,投入战斗。德军第94师第267团团长威廉·霍夫曼在日记中写道:"俄国人不是人,而是某种钢铁铸成的东西;他们不知疲劳,不怕炮火。"
  9月底,战斗重心转移到市区北部的工厂区。德军又增调来20万兵力,90个炮兵营和40个攻城工兵营。苏军也有6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渡过伏尔加河,调进了斯大林格勒市区。双方随即展开了争夺拖拉机厂、"红十月"和"街垒"的大血战。10月4日,德军占领了"红十月"和"街垒"工厂的住宅区。
  10月15日,德军5个师、2000对架次飞机猛攻拖拉机厂。苏军2个师被分割成许多孤立的战斗队,继续拼死战斗,宁死不屈。期间,苏联战士潘尼卡克独自阻击几辆德军坦克,用光了所有的手榴弹,身边只剩下两瓶液体燃料。当他抡起燃烧瓶,正要投向最近的一辆坦克时,一颗子弹打穿了高举在他头上的燃烧瓶,烈火顿时烧遍了他的全身。但是,他没有去扑打身上的火焰,而是跃出战壕,冲向德军坦克,对准发动机的外壳打破了第2个燃烧瓶。火舌和浓烟吞没了英雄和德军的坦克。当晚,德军付出惨重代价后,占领了拖拉机厂。
  为了减轻德军对斯大林格勒市区的压力,苏联顿河方面军于10月19日从北部转入进攻,苏联第64集团军于10月25日从南面对德军侧翼实施了反突击。11月初,德军多次妄图攻占市区的防御点,都未能得逞。
  战斗到1942年11月初,德军方面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仍有80个师,总计100万人,火炮10290门、坦克675辆、飞机1216架。其中主力部队是盘踞在斯大林格勒市区和西部外围一带的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担任南翼掩护,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德国第2集团军负责掩护西北翼。
  第25节:生命终结于滑铁卢
  而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有3个方面军,110万人,火炮15500门、坦克1463辆、飞机1350架。苏军兵力和装备已经优于德军。尤其是苏军新装配的1250门"卡秋莎"火箭炮,一次就可以同时发射1万发炮弹,威力非常强大。苏军已经具备了发动大规模反攻的必要条件。1942年11月7日,斯大林宣告:"敌人尝到红军新打击力量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1942年11月19日清晨,苏军首先进行了80分钟的炮击,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开始大举反攻。11月22日夜间,苏军收复顿河桥梁,3天内34个师渡过顿河。之后,苏军兵分两路,一路向西急进,直插德军后方;另一路向南直奔卡拉奇,于23日晨收复该市,当晚与苏联西南方面军会师,从而将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22个师包围起来。
  苏联的强大反攻打得德军晕头转向。希特勒一面电令被包围的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鲍里斯稳住防线,一面急忙从各地战场上收罗了一些兵力,组成"顿河"集团军,调来曼斯坦元帅担任指挥,准备解救德国第6集团军。
  12月12日,德国援军从科杰尼科夫斯基出发,不顾一路伤亡,向斯大林格勒猛冲。12月19日,曼斯坦德军突破重重阻截,抵达梅什科瓦河,距离斯大林格勒只有40公里。曼斯坦随即命令鲍里斯向西南突围,但是,被围德军已经精疲力竭,需要准备几天才能突围。而此时苏军已经突破意大利军的防线,挥师南下,直插曼斯坦德军的后方。曼斯坦为求自保,不得不向南撤退,同时电告鲍里斯停止突围。苏军乘胜追击,于12月29日收复了科杰尼科夫斯基,彻底粉碎了德军的解围计划,被围德军已成瓮中之鳖。
  被围的30万德军每天需要750吨给养物资,但是德国空军每天只能送来100吨。因此,德军很快就出现了饥荒,弹药缺乏。包围圈逐渐缩小,德军伤亡与日俱增,伤员得不到照顾而奄奄一息,成千上万的士兵被冻死。挣扎到1943年初,德军每人每天只能分到1片面包,喝的是雪水,每人每天只有30发子弹,坦克缺少燃油而无法发动,大炮缺少炮弹。饥寒交迫的德军蜷缩在冰冻的战壕里,普遍厌战,先后有360名德军因为拒绝作战而被处死。
  1943年1月8日,苏军向德军发出要求投降的最后通牒。鲍卢斯遵照希特勒的命令拒绝了。1月10日凌晨,苏军5000门大炮开始轰击德军,苏军坦克和步兵发起攻势。德军全线狼狈溃退,丢下遍地尸体,阵地在6天内缩小了一半。苏军再次建议德军投降,又被鲍卢斯拒绝了。1月22日,苏军发起全线进攻,经过4天激战,推进了10多公里。
  1月24日,鲍卢斯向希特勒哭诉:"部队已经弹尽粮绝……继续抵抗已无意义。崩溃在所难免。部队请求立即允许投降,以挽救残部生命。"但是,希特勒从不怜惜士兵的生命,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不许投降!死守阵地,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当日,为了刺激德军继续抵抗,希特勒大肆加官进爵,提升鲍卢斯为元帅,其他117名军官各升一级。
  1月27日,苏军开始消灭残敌的战斗。至2月2日,被围德军全被歼,其中生俘9.1万,包括24名将军和2500名军官。鲍卢斯在斯大林格勒中心百货公司地下室被苏军俘获。
  2月3日,希特勒宣布全国为在斯大林格勒阵亡官兵致哀4天,最后还挖苦鲍卢斯说:"他还是没有能够跨进永垂不朽的门槛。"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正如毛泽东所说:"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的灭亡的决定点。"
  精彩旁白:苏联人几乎爬在水中战斗着,在伏尔加河结冰以前和结冰之后,这条河一直是他们惟一的供应线。伏尔加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大湾曲,河面宽有数里,因此运送军火的人必须在数里之中冒着德军暴雨般的炮击往返。苏联人必须保持供应川流不息,因为一旦断了,那就是战争的失败。
  ……最后,我们走到红十月工厂花园的尽头,站在一个小丘上。这小丘高出一所现代建筑余烬15英尺,这就是德国东进的尽头,下临河边。由柏林出发,德军不远万里跑到这"希特勒的目的地"--但是也就在此止步了。
  第26节:掺合了苏联人民的鲜血
  ……我和崔可夫将军在一个掩蔽部里用餐。……在席上,我遇到一个红颊的乌克兰少女,整个战役期间她都在供应队中工作。我没做过受得起这份光荣的事情,但是她给了我一杯刚由伏尔加河的冰溶解成的水,我从未吃过味道更好的东西,我把这点告诉了她。
  她注视着我,骄傲地微笑了:"它应该是好的,它掺合了苏联人民的鲜血。"
  战区每条河流,都掺有苏联人民的鲜血。……苏联用生命和鲜血筑成的威望,必是一件在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实。
  --(美)埃德加·斯诺著《苏联为什么打得这样好?》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8:05

  26.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希特勒仍然不肯善罢甘休,随即实行全国总动员,竭力搜罗炮灰,将苏德战场上的德军总兵力补充到520万人,妄图夺回失去的战略主动权,进而占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进攻莫斯科,完成1942年未竟之业。
  1943年3月初,德军在南部战线发起突击,3月16日重新占领哈尔科夫,3月18日占领别尔哥罗德。苏军奋勇抵抗,很快稳定了战线,并且在库尔斯克地区对德军的防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双方都向库尔斯克方向调遣兵力,一场新的大厮杀即将开始。
  然而,此时的苏德战场已经今非昔比了,苏军已发展到640万人,在大炮、坦克和飞机等方面的实力都超过了德军。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100多公里的狭窄地段上,集中了约90万人,编有1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和18个步兵师,配备2000多架飞机;而苏军则调集了133万人,配有3600辆坦克、2万门大炮和3130架飞机。
  同时,苏军的情报部门紧盯着德军的一举一动。1943年7月4日,苏军从一名德国俘虏的口供中得知:德军将在7月5日凌晨发起进攻。
  7月5日凌晨2时许,苏军先发制人,抢先炮轰德军阵地,打乱了德军的火力配系。5时左右,德军兵分两路发起总攻,北路德军从奥廖尔方面南下,冲入苏军阵地9公里;南路德军从别尔哥罗德一线北上,几天内突入苏军阵地达30多公里。7月12日,在普罗霍罗夫卡一带展开激战,双方共出动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大战。德军战死l万多人,约400辆坦克被摧毁,遭受惨重损失,开始全线退却。
  苏军乘胜追击。8月5日,北线苏军收复了被德军占领2年之久的奥廖尔,南线苏军收复了别尔哥罗德。当日午夜12时,经斯大林提议,120门大炮在首都莫斯科齐鸣12响,向英勇的红军表示祝贺。这是苏联从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次鸣礼炮庆祝苏军的胜利。
  8月23日,苏军胜利开进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至此,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的辉煌胜利而结束,希特勒妄图挽回战略主动权的最后一次挣扎彻底失败了。此后,德军在苏德战场完全地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再也无力发动进攻战了。在这次战役中,德军损失50余万人、3000门火炮、约1500辆坦克和3500架飞机。
  库尔斯克战役之后,苏军继续全线出击,穷追猛打,德军节节败退。9月份,苏军收复了诺沃罗西斯克和塔曼半岛,彻底肃清高加索地区的敌人;收复了苏联的重要工业区顿巴斯,从陆地上封锁了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德军。9月25日,苏军收复斯摩棱斯克,为收复白俄罗斯占据了前哨基地。由此西进也是将来直捣柏林的捷径。
  10月25日,苏军收复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进抵第聂伯河河口附近。11月6日,收复乌克兰首都基辅,11月底,收复戈梅利。
  回首1943年,斯大林指出,这一年"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苏德战场上的战斗中,损失了400多万官兵,其中被打死的至少有180万人。此外,德国人在这一年中,损失了14000多架飞机、25000多辆坦克和不下于4万门大炮。"苏军在中部战线前进了500公里,在南部前进了1300公里,收复了将近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943年也是苏联国防力量转折的一年。苏联在这一年新建立78个师,还储备有9万多名军官,生产了35000架作战飞机、240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苏军在人数和装备方面都超过了德军。而且,受到胜利的鼓舞,苏军士气空前高昂。
  第27节:尽力援助苏联
  精彩旁白:德军何以失败?崔可夫将军在胜利后作过了两句分析:"德军在战术上并无错误。但是,他们拿希特勒来做统帅,却犯了战略上的错误。"
  --徐学增等编《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27.反法西斯同盟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的突然爆发使得处于"孤军"奋战中的英国喜出望外、如释重负。那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正在契克斯别墅度周末。清晨7点多钟,邱吉尔获悉德军进攻苏联的消息后,立即吩咐侍卫用银盘子托着一支大雪茄给艾登送去,告诉他说:"首相向你祝贺,德国军队已经进攻俄国了!"艾登穿着睡衣赶到首相卧室,他事后回忆说:"我们在品尝宽慰的滋味,此刻我也无心品尝雪茄了"。
  当时晚9时,喜形于色的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慷慨激昂地宣称:"过去25年来,没有谁比我更彻底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决不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面对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情景,这一切都已黯然失色了……任何对纳粹帝国作战的个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希特勒"进攻俄国,只不过是企图进攻不列颠诸岛的前奏。-----因此,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
  而德军入侵苏联的消息传到美国时,当时正卧病在家的国务卿赫尔也立即打电话给总统罗斯福,热烈地表示:"我们必须尽力给予苏联一切援助。"次日,美国代理国务卿威尔斯代表美国政府,支持苏联,声明说:"今天的希特勒军队是美洲大陆的主要危险。"6月24日,罗斯福总统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美国将尽力援助苏联。
  遭遇德国的突然入侵之后,苏联也迫切需要外界的武器和军事物资援助。因此,苏联十分希望加强与英美的友好合作。7月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指出:"我们为了保卫祖国的自由而进行的战争,将同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这将是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反对希特勒法西斯军队的奴役和奴役威胁而结成的统一战线。因此,英国首相丘吉尔先生关于帮助苏联的历史性的演说和美国政府关于帮助我们的宣言,都是十分明显的例证。苏联各族人民对这个演说和宣言只能表示衷心的感谢。"
  7月12日,英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签署了《苏英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双方保证,彼此给予各种援助和支持,不同敌国谈判,也不与敌国单独媾和。8月16日,苏英又签订了《贸易、贷款和支付协定》,英国同意给予苏联1000万英镑的贷款。8月间,苏英两国还同时出兵,从南北两面进军伊朗,保障了苏联从南部获得国际援助的交通要道。
  与此同时,苏美之间也加强了接触。6月30日,苏联驻美大使乌曼斯基向美国政府提出物资援助和贷款要求。但是,美国军界多数人认为,苏联力量薄弱,支持不了几个月。因此,谈判进展缓慢。为了摸清苏联的实际情况,罗斯福派遣特使哈里·霍普金斯前往莫斯科访问。
  7月30日,霍普金斯抵达莫斯科,先后与斯大林进行了2次会谈。经过一周的奔波访问,霍普金斯对苏联的抵抗能力和苏德战争的前途有了新的认识,他向罗斯福汇报说:"我对这条战线坚信无疑。这里士气特别旺盛,对胜利充满了坚定的信心。"霍普金斯的莫斯科之行坚定了美国参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决心和信心。9月初,美国援助苏联的第一个船队启航,驶往阿尔汉格尔斯克。
  8月10,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大西洋纽芬兰的阿金夏港举行战时第一次会晤,共同商讨国际形势以及联合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政策。8月14日,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成为英美两国政治联盟的标志,对于动员和鼓舞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团结,联合起来反对法西斯侵略产生了积极的意义。该宪章后来也成了联合国宪章的蓝图。
  在大西洋会议上,罗斯福与丘吉尔还联名致函斯大林,建议召开苏、美、英三国会议,共同商讨对德作战和援助苏联问题。斯大林欣然同意。
  第28节:身残志坚--罗斯福
  9月29日,苏、美、英三国会议在莫斯科召开,斯大林亲自参加了会议。10月1日,三国签署第一个议定书,规定从1941年10月1日到1942年6月30日,英美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及其他武器和物资;苏联则向英美提供原料。莫斯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苏美英三国反法西斯联盟的初步确立。
  10月30日,罗斯福写信给斯大林,宣布向苏联提供10亿美元的无息贷款;11月7日,美国又宣布把《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为提供援助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到1941年底,英国向苏联援助了669架飞机、487辆坦克和301支反坦克枪;美国向苏联援助了204架飞机、182辆坦克,以及18.9万部战地电话、67万英里长的电话线和4.5万吨带刺铁丝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被迫对日宣战,德美也相互宣战。美国从此正式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加拿大、萨尔瓦多、南非、中国、"自由法国"和波兰等国也相继对日本宣战,战争波及到全世界4/5的人口。随着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不断扩张战争,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也进一步得到壮大和发展。
  1941年12月22日,美英两国在召开了代号为"阿卡迪亚"的军事会议,通盘商讨两国的联合作战计划。会议期间,美国提议对轴心国作战的所有同盟国家,共同签署一项《联合国家宣言》。
  经过与各国磋商之后,1942年1月1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各签字国保证运用其全部力量击败法西斯轴心国;签字国保证不与法西斯国家合作,不单独签订停战协定或和约。《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确立,也为以后的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精彩旁白:在《美利坚杂志》上,霍普金斯记述了与斯大林的会面:"他说话绝不重复。他知道他的部队正在开枪射击--打得准,打得狠。他同我握手时,短促、坚定而又有礼貌。他热情地微笑着。没有一句话、一种姿势、一种格调是多余的。真像是在对着一个完全协调的机器--一部有才智的机器--说话。-----当他站起来望着我离开时,谁也忘不了这个俄国独裁者的形象--严肃、坚决、满脸皱纹的容貌。他穿着合身的短外衣和结实而宽松下垂的裤子,脚穿一双镜子一般闪亮发光的靴子。他没有佩戴文武官员的任何勋章。他身躯硕大,敦敦实实地站稳脚跟,大有橄榄球教练所一心向往的中锋的模样。他双手巨大,像他的意志一样坚定有力。"
  --解力夫著《身残志坚--罗斯福》
  29.卡萨布兰卡会议
  盟军在非洲的胜利,使美英两国领导人深受鼓舞,他们非常希望与斯大林会晤,共商击败德国的战略方针。1942年12月2日,罗斯福写信给斯大林说:"最使我心情激动的考虑,就是我渴望和你会谈。我建议在非洲某一个安全的地方秘密会晤,这对我们三个人都很方便。时间约在1月15至20日。"丘吉尔也向斯大林发出了同样的邀请。
  然而,此时苏军正在全力围歼斯大林格勒城下的鲍卢斯集团军,斯大林无暇离开莫斯科。12月6日,斯大林答复罗斯福和丘吉尔说,他赞成3国首脑开会商讨军事战略,"但是非常遗憾,我无法离开苏联。现在正是重要关头,对我来说,即使离开一天也不可能。"
  于是,罗斯福便与丘吉尔商定,他们各自携带参谋人员一起到北非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了一次两国首脑会议,以便了解战地情况,商讨1943年的作战方略。
  1943年1月12日,邱吉尔首先到达卡萨布兰卡,住进安法郊区的一所别墅。1月14日下午,罗斯福乘飞机横渡大西洋也来到了卡萨布兰卡,会议随即正式召开,历时10天。
  1月23日,在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罗斯福与丘吉尔决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确定了1943年英美联军的进攻方向。罗斯福接受了丘吉尔竭力兜售的计划--进攻"欧洲柔软的下腹部"--攻占西西里岛,确保地中海航行安全,迫使意大利投降,然后从巴尔干切入欧洲腹地。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8:56

  第29节:新郎已到,新娘何在
  第二件事,美英两国把各自支持的法国政治首脑吉罗德和戴高乐硬拉到一起,结成"强迫婚姻"。吉罗德是美国特工从法国南部营救出来的一位法国将军,美国支持他成为未来法国的政治首脑;戴高乐则是英国一直支持的"自由法国"运动的领导人。鉴于盟军即将重返欧洲,罗斯福和丘吉尔都觉得有必要使法国的两派首脑联合起来。1月24日,吉罗德与戴高乐在罗斯福和丘吉尔面前作了一次"勉强的握手",两人同意组成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同任主席。后来,缺乏政治才干的吉罗德很快便被戴高乐排挤了出去。
  第三件事,盟国第一次明确了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迫使轴心国无条件投降。1月24日,当着丘吉尔的面,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总统和首相在考虑了世界大战的局势之后,比以往更加确信:只有彻底摧毁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力量,世界才能恢复和平。这就是我们能够把战争的目的非常简单地表述为: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据说,这个宣言是罗斯福一个人想出来的,是他长时间以来深思熟虑的结果。在罗斯福讲这番话的时候,邱吉尔表情尴尬,说明他们事先并未谈及此事。丘吉尔随后强作笑容,讲了两句赞成的话,毫无热情地提议为"无条件投降"干杯。
  精彩旁白:戴高乐身上很有"法兰西民族的性格",他不肯受人摆布,拒不前往卡萨布兰卡。罗斯福催促说:"新郎已到,新娘何在?"丘吉尔于是向戴高乐施加最大的压力,威胁说他不会支持他反对美国盟友的:"在罗斯福和你之间,我挑选大的。"
  --(法)亨利·米歇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32.德黑兰会议
  随着盟国在各条战线上的顺利进军,苏、美、英三国首脑觉得有必要尽快召开高峰会议,协调对德作战的方针和商讨战后欧洲的安排问题。关于会议的地点,斯大林坚持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因为他要亲自指挥红军作战,不能离国境太远。另外,苏、美、英三国在伊朗当时都驻有军队,安全有保障。
  但是,德黑兰也是当时近东的一个国际间谍中心。出于安全的考虑,盟国情报人员建议三国首脑分别下榻在各自的使馆内。苏联和英国的大使馆相距不远,但美国使馆离得很远。于是,斯大林邀请罗斯福一行搬到苏联使馆来住,腾出单独的一座楼房供美国客人用。罗斯福欣然接受。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战时举行了第一次会晤,史称德黑兰会议。
  11月28日下午,斯大林从自己的住地走到罗斯福的别墅,作礼节性的会晤。罗斯福与斯大林谈了戴高乐问题。斯大林说,战后"法国不应当再回到印度支那,法国必须为他们同德国的罪恶合作付出代价"。罗斯福说,"他百分之百地同意斯大林元帅的意见",并说他"曾同蒋介石讨论过在印度支那实行托管制度的可能性"。
  谈话中,苏美首脑又谈及印度问题。罗斯福说,"最好不要同丘吉尔先生讨论印度问题,因为丘吉尔先生对那个问题没有解决办法"。斯大林表示同意,认为"这是一个触及英国人痛处的问题"。两人谈了半个多小时,丘吉尔一行来了,于是正式举行第一次会议。
  在为期4天的会议上,三巨头主要讨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战后如何处置德国问题、未来的国际组织问题、波兰疆界问题和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问题。
  为了加速击溃德国法西斯,三巨头讨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丘吉尔仍然竭力兜售他的"柔软的下腹部"战略,要求把重点放在地中海战役上;斯大林坚持认为,意大利离德国心脏很远,对德国威胁不大,难以减轻苏军的负担,最有效的办法是从法国攻入德国本土。
  罗斯福对丘吉尔的用意看得很清楚,他私下说:"当丘吉尔为他入侵巴尔干的主张辩护时,房间里每个人都明白他的真正用意何在。他迫切想攻入中欧,使红军无法进入奥地利和罗马尼亚,甚至匈牙利也不让红军进入。斯大林明白这-点,我明白这一点,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经过激烈争论之后,三国首脑终于达成了最令人鼓舞的决议:1944年5月在法国登陆,实施"霸王战役"。这是德黑兰会议取得的成果。
  第30节:打起仗来都像野兽
  三国首脑随后就战后处置德国问题交换了意见。罗斯福主张战后把德国分割成5部分,"分别实行自治","要使德国人忘掉'帝国'这个概念",因为一个强大的德国会把世界再次拖入战争。丘吉尔认为"普鲁士是发动战争的祸害,应予以严惩,但对其余部分应宽容些"。斯大林认为,"要分割德国,那就应当是真正的分割",他不认为"德国人之间有什么不同"。最后,三巨头决定,此事交给欧洲咨询委员会来进一步研究。
  关于战后建立国际组织这一问题,罗斯福已考虑很久了。早在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时,罗斯福已经开始对外界宣传他的主张。"联合国家"(UnitedNations)一词也是罗斯福想出来的,可能是从"合众国"(UnitedStates)一词派生出来的。
  斯大林赞成未来的国际组织应该是世界性的。丘吉尔倾向于设立地区委员会。德黑兰会议在这个问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留待会后继续研究。
  关于波兰疆界问题,主要是在斯大林和丘吉尔之间讨论的。斯大林明确表示,苏波边界应是1939年的边界,即苏联继续保有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丘吉尔希望以此换取苏联尊重英国在巴尔干的传统利益。斯大林原则上同意了丘吉尔的意见。
  最后,斯大林明确表示,击垮德国法西斯后,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苏联要求得到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罗斯福提出中国大连港可作为"自由港"。
  1943年12月1日,德黑兰会议结束,签订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和《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后者作为秘密文件,当时没有公布。会议公报最后说:"我们怀着希望和决心来到这里。我们作为事实上的朋友而在这里分手。"
  精彩旁白:在正式场合讲话中,斯大林总是对"德国法西斯"和"优秀的德国人"加以区别。可是。私下里他却说:"德国人全都一个样,北方人和南方人毫无差别,打起仗来都像野兽。"
  --(法)亨利·米歇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34.阿登战役
  巴黎解放之后,艾森豪威尔秣马厉兵,指挥盟军兵分几路向德国边境挺进。1944年8月29日,巴顿麾下的美军占领了马恩河上的夏龙,9月1日攻占凡尔登,9月7日强渡摩泽尔河。英国第2集团军于9月3日解放了布鲁塞尔,9月4日攻占重要港口安特卫普,直到荷兰边界。加拿大第1集团军沿海岸向东北扫荡,解放了许多海港,9月15日占领了比利时的泽布拉赫,肃清了英吉利海峡沿岸的德军。另一路美军于9月10日解放了卢森堡首都卢森堡城,9月11日进抵德国边境。到9月21日,盟军各路大军在德国边境连成一体,准备向德国发起全面进攻。
  此时,德军经过3个多月的战斗,损失惨重,西线战场上只剩下了49个师,而且每师兵力还不到一半。德军将领普遍认为,阵线已经无法防守,必须迅速撤到莱茵河东岸,据险顽抗。但是,希特勒坚决不准德军后退一步,同时竭泽而渔,减少后勤人员,增加作战部队,海军和空军人员也转为步兵,还下令实行"总体战"体制,强迫增加军工生产,强征16~60岁的德国男人参军。到1944年11月,希特勒又拼凑了18个师的新兵,派到西线战场。
  1944年11月底,希特勒悄悄地将25个德军师集结到比利时东南部的阿登前沿阵地,准备重温4年的闪电突袭美梦,再一次从这里突破盟军防线,直插到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迫使西欧盟国缔结单独和约,以便他腾出手来集中对付东线的苏联战场。对这个代号为"莱茵河上值更"的反扑计划,德国将军们毫无信心,西线总司令龙德斯泰特私下里叹息说:"安特卫普?如果我们能到达默兹河,我们就跪下来感谢上帝!"
  当时,盟军在西线共计有87个师。但是,盟军认为,阿登地域不适于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因此在宽115公里的地段上只配置了美军第1集团军所属的5个师,总计8.3万人、242辆坦克、182门反坦克自行火炮和394门火炮。而德军进攻部队却有官兵25万人,装备9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800架飞机、2617门火炮和迫击炮。
  第31节:受到怀疑而被拘捕
  在进攻前夕,德军还实施了"麒麟"计划。派出一支由党卫军特种部队和第150坦克旅、会讲英语的约2000人的突击队,乘坐美军的吉普车深入盟军防线内部。分成小队到处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使盟军的预备队走错方向;挂上红布条表示路上埋有地雷,尽其所能地制造混乱。美军被这些德国兵的活动扰得惊恐不安。为搜索这些德国小队,许多交通线不能通行,50万美军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盘问,几百名盟军士兵因受到怀疑而被拘捕。
  1944年12月16日清晨5点30分,德军在阿登地区发起了猛烈的反扑攻势。中线德军进展最快,12月17日晚一举包围了美军一个新兵师的2个团,2天后俘虏了8000名美军。12月18日,德军进抵巴斯托尼,夺取了通往默兹河的交通要道。美军随即与德军展开了白热化的巴斯托尼争夺战。12月25日,德军攻入了距离默兹河只有4英里的小镇塞莱斯,达到了阿登大反攻的顶峰。当日,德军第2装甲师与美军第2装甲师爆发激战,德军阵亡2500人、1050人被俘,全部88辆坦克损失了81辆。这一战,美军第2装甲师获得了"活动地狱"的称号。
  1945年1月3日,德军动用2个军的兵力对巴斯托尼进行了最后一次猛烈争夺,最后还是被巴顿将军的猛烈还击打退了。1月8日,希特勒被迫命令德军撤退到豪法里兹西部。1月12日,苏军在东线提前发动进攻配合作战,希特勒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支援东线作战。美军乘胜追击,但是遭到冰雪阻滞,1月16日进展到豪法里兹。1月28日,德军终于又被赶回了德国边境,恢复了原来的战线。
  阿登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最大的一次阵地战,双方投入将近60个师。经此一战,德军伤亡81834人、损失坦克324辆、飞机320架。盟军1万人阵亡、4.7万人受伤、2.3万人失踪,损失坦克733辆、飞机592架。双方相当,但是盟军能够迅速得到补充,而德军却不能,此后,德军在西线再也无力阻挡盟军的进攻了。
  精彩旁白:1944年12月19日,在艾森豪威尔主持的军事会议上,巴顿将军针对德军的阿登反扑兴奋地叫喊起来:"嗨,我们要沉着镇静,让这些狗崽子往远里冲,一直冲到巴黎才好,那时就真能把他们一段一段地分割,一口一口地吃掉!"
  --(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著《远征欧陆》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8:57

  35.苏军大反攻
  经历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等重大胜利之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而德军则在苏联战场上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被迫转入全线战略防御。
  1943年底,苏德战场上力量的对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军兵力已经发展到630多万人,而德军及其仆从国兵力只有490万人,苏军作战部队人数超过敌军30%,坦克、大炮超过敌军70%、飞机超过敌军170%。苏军的实力已占据压倒优势,稳操胜券,具备了发动全面反攻的条件。
  于是,斯大林抓住有利时机,从1944年初开始接连发动了10次重大战役,苏联史上称为"斯大林式的10次打击"。
  1944年1月14,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挥师南下,首先开始大反攻。1月19日,苏军收复红村和普罗沙,击毙敌军2万多人。1月20日解放诺夫哥罗德,歼敌1.8万人。德军开始向西溃退,苏军乘胜向西、西南推进了150~250公里。到2月底,苏军已歼敌9万多人,俘虏7200人,彻底解放了列宁格勒州,为随后解放波罗的海沿岸的3个加盟共和国打开了通道。
  北线反击尚未结束,1944年1~3月,苏军又在南部第聂伯河西岸发起"第2次打击"。在南部战场上,苏军一举投入177个师的兵力,对德军93个师发起猛烈反攻。1月25日,乌克兰第2方面军从基洛夫格勒以北发起攻势,向西突击;1月26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从白教堂东南面发起攻势,向东南突击。2月3日,这两支苏军将科尔松-舍夫琴科夫斯基地区的德军包围起来。到2月17日,苏军速战速决,全歼被围德军,其中击毙5万多人、俘虏1.8万人,消灭增援德军2.8万人。
  第32节:几乎全军覆没
  到3月底,苏军共击溃德军66个师,其中全歼10个师、1个旅。苏军向西推进了400公里,解放了第聂伯河以西的全部乌克兰土地,并渡过普鲁特河,进入罗马尼亚国境,打开了进军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通道。
  1944年3月底到5月12日,苏军又发动"第3次打击",一举解放了敖德萨和克里米亚半岛,歼敌14.7万人,肃清了苏联最南部的敌军。苏联黑海舰队重新获得了在黑海的行动自由,创造了发动海上进攻的有利条件。
  1944年6月,配合西方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诺曼底登陆战役,苏军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迫使德军在东西两线作战,腹背受敌。6月10日到6月底,苏军向芬兰方面发起强大反攻,一举击溃芬兰军队,迫使芬兰要求停战求和,退出了战争。作为夏季攻势的序幕,这次战役被称为"第4次打击"。
  6月23日到7月底,苏军发起"第5次打击",也即著名的白俄罗斯战役。这一战,苏军投入250万兵力、6000辆坦克、5000架飞机、4.5万门火炮和迫击炮,在辽阔的白俄罗斯大地上与150万德军进行了1个多月的浴血奋战。
  7月3日,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7月13日,解放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7月23日,占领波兰的重要城市卢布林。7月27日,攻占邵良,逼近里加湾海岸;同一天,苏军进抵波兰的比亚维斯托克城,控制了通往华沙的交通要道。8月1日,苏军渡过涅曼河,逼近德国的东普鲁士。
  在白俄罗斯战役中,苏军共歼敌54万人,向西推进500~60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的全部、立陶宛的大部分、拉脱维亚的一部分和波兰的东部领土,并进逼华沙和德国边境,从而开辟了进军柏林的战略要道。
  为了配合白俄罗斯战役,7月13日到8月底,乌克兰第1方面军发起"第6次打击",也即收复西乌克兰的战役。到7月27日,苏军不仅收复了西乌克兰,而且渡过维斯瓦河,占领了波兰山多梅希以西的地区。8月,苏军攻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这一战,苏军共消灭德军17万多人。
  1944年8月20日到9月底,乌克兰第2、3方面军在黑海舰队配合下,发起雅西一基什尼奥夫战役,也即影响巨大的"第7次打击"。经此一役,拥有80万人的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几乎全军覆没。苏军推进了800~1000公里,攻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迫使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退出轴心国集团,并对德宣战。
  1944年9~12月,苏军又连续发动了第8、9、10次打击。解放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大部分领土,包围了德国在欧洲的最后一个盟国--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打到了南斯拉夫境内和德国边境。盘踞在芬兰最北部的德军被赶到了挪威北部。
  1944年底,苏联本土的战役结束,全部领土获得解放。当年,苏军共歼灭德军200多万人,不但把德军全部赶出苏联,而且攻进了东欧各国,进逼德国本土。
  从1944年10月份开始的匈牙利战役,一直延续到了1945年春季。匈牙利是通往奥地利和德国南部的门户,因此,德军拼命死守这一防线,希特勒不断从各条战线上抽调兵力增援匈牙利战场。苏军于1944年12月26日包围布达佩斯城内18万德、匈军队,一直激战到1945年2月13日才攻占该城。苏军击毙了4万多敌军,俘虏了11万人。
  丢失布达佩斯之后,希特勒又在巴拉顿湖附近集结35个师的德军,从3月5日至15日,发起了强大的反扑。苏军在防御战中歼敌4万多人,随后在3月16日开始反攻。4月初,苏军进入奥地利境内。4月13日,占领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一个月之内,苏军推进了200公里,消灭敌军13万人,解放了匈牙利全境和奥地利东部地区,从南部逼近了德国本土。
  从南部进逼德国的同时,苏军又从北部发动了规模宏大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这一战,苏军投入180个师、120万人,兵力约为对阵德军的3倍。1945年1月12日,苏军从波兰维斯瓦河西岸的山多梅希发起进攻。1月15日,苏军占领基埃尔策城,随后兵分两路,向西挺进。1月19日,苏军解放了波兰的古城克拉科夫,1月底攻占卡托维兹,并肃清了德国的重要工业区--西里西亚--的全部德军。西里西亚的地位仅次于鲁尔工业区。失去西里西亚之后,德国的煤产量下降3/4,钢铁产量下降5/6,加速了德国经济的破产。
  第33节:枪毙逃兵的家属
  1945年l月17日,编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波兰第1集团军攻入祖国首都华沙,苏军也随后入城。由于德军的疯狂迫害,此时的华沙城已是一片废墟,波兰的起义军民尸横街头,惨不忍睹。此后,苏军对向西溃逃的德军穷追猛打。1月底,苏军在库斯特林附近渡过奥得河,并在河西岸建立了桥头堡。
  在历时20多天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苏军西进了570公里,消灭德军35个师,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抵达奥得河之后,苏军距离柏林只有60公里了。
  精彩旁白:1944年7月20日,德国发生了企图谋刺希特勒的事件。冯·施陶芬贝格上校在拉斯滕堡元首总部的一个会议室里放了一枚炸弹。他及时离开房间后,听见了爆炸声,断定希特勒已被炸死,就逃到柏林去了。然而,一张桌子和旁边一个人的身体保护了希特勒,他被炸弹震倒在地,只受了一点皮外烧伤。
  希特勒随即对德国军官进行了血腥清洗,从元帅到尉官处决了几千人,严重地削弱了德军自身的力量。纳粹秘密警察加紧了对德国军队的管制,不请假就外出的士兵被处死,枪毙逃兵的家属;同时大规模征兵,老年人和少年人被征入国民军服役,病残者也不例外,还专门把胃病患者编成一个营。
  --(法)亨利·米歇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36.雅尔塔会议
  战争进行到1945年2月,德国的失败已成定局。在东部,苏军推进到奥得河--尼斯河一线,距离柏林只有60公里。在西部,美英盟军已经达到德国边境,准备强渡莱茵河,向德国腹地推进。
  然而,随着战争的胜利进展,美英与苏联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也浮出水面,迫切需要取得相互谅解。至于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和战后欧洲事务的安排,也亟待商讨和解决。同时,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伤亡巨大,急需敦促苏联早日参加对日本作战。
  因此,早在1944年7月19日,罗斯福就致函斯大林,希望再次举行苏、美、英3大国的首脑会议,以便加强互相信赖,协调盟军的战略合作,安排战后的国际事务和维护战后的世界和平。1944年10月,丘吉尔亲赴莫斯科,与斯大林讨论欧洲和巴尔干问题。
  由于斯大林不愿意离开苏联,而罗斯福又想顺带会晤地中海沿岸的一些要人,于是就将会议地点选定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与德黑兰会议一样,三大国只想继续"三巨头"的会晤,没有邀请其他的小国与会。法国的戴高乐将军对此公开表示了愤慨。
  1945年2月4日至11日,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偕同他们的外长、参谋长和顾问们,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史称"克里米亚会议"或"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2日早晨,罗斯福乘"昆西号"重巡洋舰横渡大西洋到达马耳他,与英国代表团会合。当晚,20架美国空中霸王和5架英国约克式运输机,载着大约700名美英官员由马耳他启程。3日正午前后,飞机降落在雅尔塔附近的萨基机场,受到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热烈欢迎。美英贵宾检阅了仪仗队以后,乘车缓行80英里前往雅尔塔。
  沿途人口稀疏的乡村,展现出残酷战斗留下的悲惨创伤。罗斯福和他的女儿安娜·伯蒂格坐在第一辆车上,注视着这种战争景象,对德国人的痛恨油然而生。第二天,他对斯大林说:"我比一年以前更加嗜杀了。"
  会议是在末代沙皇的避暑行宫--利瓦吉亚宫举行的。全体会议、领导人的私下会晤、参谋长或外长的分组会、午宴和晚宴穿插进行,气氛时而紧张,时而活跃。
  在为期8天的会议上,三巨头商定把战后德国划分为几个占领区,批准了《关于德国占领区和管理"大柏林"的协定》,规定苏军应占领德国东部,英军占领德国西北部,美国占领德国西南部。苏美英三国军队共同占领"大柏林"地区;其中,"苏军占领大柏林"的东北部,美英军队占领其西南部。根据丘吉尔的建议,三国同意把德国的一个地区让给法军占领。该地区将从英国和美国占领区中划出。并将邀请法国政府参加盟国对德国管制委员会。会议还规定,战后德国必须解除武装,解散德国总参谋部,拆除德国的军事设备和军事工业,惩办战犯。
  第34节:成立一个赔偿委员会
  关于德国赔款问题,苏联代表主张,应根据"谁对战争胜利贡献大"、"谁遭受的损失多"的原则,来分配德国的赔偿。苏联的建议是,德国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一半应归苏联。丘吉尔认为不应重蹈第一次大战后赔款问题的覆辙,赔款数额和分配方案应该在计算出德国的实际负担能力之后再确定。罗斯福声称,美国除了没收德国在美国的财产外,不要德国的任何赔偿。由于丘吉尔与斯大林争论不休,三国没有达成协议。最后,三巨头决定在莫斯科成立一个赔偿委员会,进一步研究该问题。
  在雅尔塔会议上,几乎每天都讨论到波兰问题。苏联与英、美对波兰边境西移问题、战后组建波兰政府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实际上,在雅尔塔会议前夕,苏军已经解放了全部波兰领土,苏联支持的波兰临时政府已开始接管国内行政权。美、英代表在雅尔塔会议上对波兰问题已无能为力。后来,波兰问题基本上也是按照苏联政府的意图解决的。
  罗斯福出席雅尔塔会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请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为了把苏军在远东的行动纳入美国进攻日本的总战略计划之中,美、苏两国将中国的权益当成了政治交易的砝码。2月10日,斯大林、罗斯福2人邀请丘吉尔共同在秘密的雅尔塔协定书上签了字。协定全文如下:"苏美英3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其条件为:
  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2.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归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个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大元帅的提议,美国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
  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此外,在雅尔塔会议上还讨论了联合国问题,就安全理事会的表决程序达成了协议,并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以便成立联合国。会议还决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是苏联、美国、英国、中国和法国。
  1945年2月12日,雅尔塔会议结束后,公开发布了《英美苏三国克里米亚(雅尔塔)会议公报》。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8:59

  精彩旁白:结束会议,彼此分别的时候,三巨头都非常高兴。罗斯福说"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丘吉尔以抒情诗的调子谈到"未来和平与幸福的阳光洒满荒原";斯大林虽然还是那么沉默寡言,但是也同样感到兴奋。苏联《消息报》的社论说:"为了和平、民主与进步,怎样在一些最复杂的问题上取得谅解,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个新的范例载入史册。"
  --(法)亨利·米歇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38.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3月底,苏军完成了进攻柏林的战役准备。在200多公里的战线上,苏军部署了250万人,配备7500架飞机、41600门大炮和迫击炮、625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但是,柏林之战很不容易。这个纳粹大本营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建筑物、桥梁、运河构成了天然的抵抗阵地,地下铁道和地下桥梁、涵洞为德军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机动空间。希特勒在柏林城周围构筑了3层防御圈:最外一层沿着当地的湖泊、河川构成,距离市中心半径为24至40公里;第2层利用郊区的森林筑成,距离市中心12至20公里;第3层沿着柏林的环城铁路构筑。并将柏林市区划成9个防御区,分兵防守。
  第35节:以鲜血赢来的胜利
  柏林外围的德军兵力约有100万人,市内还有近20万人的守备队,装备有3300架飞机、10400门大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00多万发火箭炮弹。
  毫无疑问,苏军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1945年4月16日,是列宁诞辰75周年纪念日。苏军决定在这一天发起攻势,以实际行动纪念伟大的革命导师。4月16日凌晨5时,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柏林正东的奥得河地段开始炮击。5时半,苏军发起冲锋,迅速突破了第1道防线。下午,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出动两个坦克集团军在泽劳弗高地与德军展开一场恶战。经过4昼夜的激战,苏联突破了3道防线,逼近了柏林防御圈。
  4月20日,苏军首次炮击柏林市区,向柏林倾泻了25000吨炮弹。当天是希特勒的56岁生日。他在地下室里举行了寿宴,曲终人散时,党羽们挥泪而别。希特勒自知来日不多了,他要求德国士兵和柏林市民"死守柏林直到最后一人",与第三帝国共存亡。
  4月21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东面、北面,乌克兰第l方面军从南面和东南面冲入柏林市区。4月24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柏林的东南侧会师,切断了德国第9集团军和德国第4坦克集团军与柏林市区的联系。4月25日,白俄罗斯第l方面军和乌克兰第l方面军又在柏林西侧的波茨坦会师,完成了对柏林市区的包围。
  到4月29日,战斗已发展到市中心。在激烈的巷战中,德军野蛮地拼死作战,苏军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一个个攻占了市内的建筑群。4月29日下午,苏军战士在炮火声中把一面红旗插在了德国国会大厦的圆顶之上,迎风招展的红旗宣告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苏军官兵涌向国会广场,跳起欢乐的舞蹈,庆祝以鲜血赢来的胜利。
  这时,希特勒所统治的地方就只剩下了几百平方米的总理府地堡了。29日夜晚,这位元首同35岁的爱娃·布劳恩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4月30日上午,希特勒与他身边的人凄惨地一一握手告别。下午3时许,在总理府地下室里,希特勒朝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与新娘子一起自杀了。按照希特勒的嘱托,他们的尸体被浇上汽油焚化了。当时,苏军已经打到了500米之外。
  5月2日清晨,德军柏林城防司令下令停止抵抗,柏林市内的战火逐渐平息下来。在16个昼夜的战斗中,苏军共消灭和俘虏40多万德军。
  根据希特勒的遗嘱,海军元帅邓尼茨被任命为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5月7日,邓尼茨指派约德尔前往西方盟军司令部所在地--法国的兰斯,向盟军投降,代表德国最高统帅部签署了所有战线的无条件投降书。
  对于兰斯的投降仪式,斯大林很不满意。他认为苏军是战胜德国的主力,柏林是苏军攻克的,投降仪式应该在柏林举行。苏联政府与美英政府商讨之后,于5月8日24时,在柏林正式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仪式由朱可夫元帅主持,英国空军上将泰德、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巴兹将军和法军总司令德·塔西尼出席仪式。陆军元帅凯特尔、海军上将弗雷德堡和空军上将什图姆普弗代表德国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此后的几天里,在各地战场大约400万德军向盟军投降了。在一些地方岛屿上,德国守军直接向他们看守的盟军俘虏进行了投降。至此,欧洲战场终于以盟军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
  精彩旁白:1945年5月,在致盟军官兵的感谢信中,西方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写道:人们必然会争辩哪个国家、哪支部队打赢了这场欧洲战争。但是,我不想参与这类无益的争吵。参加欧洲战争的每个男人、每个妇女和每个民族,都按照自己的能力尽到了职责,对最后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我们要记住这一点,以此来向每一座光荣的坟墓表示敬意,向未能活着看到这一天的战友们的亲人们表示慰问。
  --(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著《远征欧陆》
  39.纳粹屠刀下的犹太人
  犹太民族源于古代西亚的一个游牧部落。公元前18世纪中叶,犹太人迁徒到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被当地人称为"希伯来人",意即"河那边来的人"。后来,他们又迁徒到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公元前1250年返回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11世纪末建立希伯来王国。
  第36节:下流已极,不堪入目
  公元前926年,希伯来王国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兴起于西亚的亚述帝国所灭;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王国所灭。此后,巴勒斯坦地区又先后被波斯王朝、希腊帝国、罗马帝国所征服。公元135年,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的起义被镇压后,开始流散到世界各地。
  在将近2000年的流散生活中,犹太人不断遭受来自居住国的各种歧视和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来已久的欧洲反犹排犹活动发展到了极至,大约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的屠刀之下。
  至于犹太人为什么会遭受反犹排犹主义的迫害,各种解释不一而足。有人说因为耶稣基督是被犹太人出卖而遭杀害的;也有人说因为犹太人从事遭人仇视的高利贷生意。总之,在近2000年的历史岁月中,欧洲人心目里犹太人不是奸商就是守财奴,就连大文豪莎士比亚也对犹太人存有偏见,他笔下的夏洛克成了犹太人的代表。
  犹太人虽然世世代代饱受歧视和迫害,但是,他们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因此,往往自强不息、聪明能干,尤其擅长经商,在科学界、新闻界和文艺界人才辈出,民族地位低下而个人处境却比较富裕和优越,这就更加容易成为嫉恨和仇富心理的攻击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德国处境屈辱而又困难,很多种族主义分子便习惯性地把怨气和不满归咎给犹太人。希特勒也是这样认为的,在《我的奋斗》中,他公然声称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该对各个民族所蒙受的一切灾祸负全部责任,因为犹太人无论在哪里定居下来,都是为了在那里造成灾祸,谋求私利而像害虫一样从内部吞噬世界,所以只有把犹太人这个邪魔彻底清除掉,德意志民族才能获得权力。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之后,立即开始限制犹太人的活动自由。不过,当时德国政府中的温和派公开反对虐待犹太人,理由是对德国经济发展不利。
  1934年,德国在巴伐利亚建立了关押政治犯和犹太人的达豪集中营,由纳粹党卫队下属的"党卫队骷髅"负责管理。后来,又陆续在德国和波兰等地建立了大约100个集中营。
  1935年,希特勒采用立法步骤,颁布了《保护日耳曼血统和荣誉法》,把一系列限制和打击犹太人的措施合法化:犹太人不准在公共机关任职、不准从事自由职业、不准在任何舆论机构担任重要职务。必须佩戴黄星标记,不准去公共场所,如咖啡馆、公园、博物馆、剧场、电**和图书馆。
  随后,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主义迫害越演越烈。1938年,纳粹分子的迫害活动大肆爆发了,蹂躏犹太人的浪潮席卷了全德国。在很多城市,"全城贴满了漫画和涂满了乱七八糟的口号。门上、窗户上和墙壁上,到处都悬挂着犹太人被斩首、被吊死、被施重刑、被断肢的血腥的图画,其说明文字下流已极,不堪入目。"
  1938年11月7日,17岁的犹太青年赫歇尔·格鲁斯彭为了报复德国当局对他父母的迫害,在巴黎的德国大使馆,开枪行刺了使馆领事埃恩斯持·冯·拉德。11月9日下午,拉德的死讯传到了希特勒耳中,希特勒以此为借口,授意纳粹党卫军采取报复行动。于是,11月9日夜,纳粹暴徒在德国和奥地利到处袭击犹太人的住宅和商店,肆意打砸抢,烧杀劫掠。
  一夜之间,814家犹太人的商店被捣毁,171幢住宅和191座犹太教堂遭到捣毁、烧毁,7500家商店被洗劫,91名犹太人被杀死,几百名犹太人被打成重伤,几千名犹太人遭到凌辱,3万名有钱的犹太人被绑架,被勒索10亿马克的"赔款"。
  《纽约时报》报道说,德国出现了严重的毁灭浪潮。"几乎在每一个大小城市,从一早开始,便出现了烧杀抢掠,整整持续了一天。众多的人群,但往往是沉默不语的人群,在袖手旁观;警察只在指挥交通,并'保护他们'大规模地逮捕犹太人。"10日早晨,纳粹施暴现场遍布玻璃碎片,西方记者讥讽这一夜为"水晶之夜"。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9:00

  第37节:屠杀时应尽量人道一点
  集体迫害一直继续到11月12日,估计有2万多犹太人被运往集中营。希特勒先后致信和打电话指示党卫军首领:"应协调地采取决定性的措施,将犹太人问题一举永远解决。"
  1939年1月29日,在庆祝纳粹党掌权6周年的大会上,希特勒向德国国会宣布:他向世界犹太人宣战。这也是自他上台以来首次挑开最终计划的面纱。而消灭犹太人的行动主要由党卫队头目和德国警察部队首领海因里希·希莱姆以及纳粹德国中央保安总局局长兼纳粹德国驻波希米亚一摩拉维亚总督莱因哈特·海德里希负责。
  1941年7月31日,希特勒指示希莱姆"在组织上和财力上作好一切必要的准备,在欧洲的德国势力范围内,彻底解决犹太人问题"。随后,希特勒告诉参与"最终解决"的人员,屠杀时应尽量人道一点。因为"这是符合他的信念的。他是遵奉上帝旨意,扫除世界上的害人虫的。耶稣系犹太人所杀。因此,灭绝犹太人便是替耶稣报仇,无须引起良心上的痛苦。"
  1941年12月10日和1942年1月20日,由莱因哈特·海德里希主持,在柏林召开了"最终解决"会议。与会的有德国东方部、空军计划处、内务部、司法部、外交部和党务部的代表等。会后,德国政府各部和党卫军的各主要办公室都得到了会议记录。
  与此同时,"最终解决"的各项准备工作已渐趋完成,希姆莱的特别行动队也开始进行致命的荡涤。希特勒经常抽空过问"最终解决",1942年2月下旬他在写给纳粹党的贺信中说:"在战争的进程中,不管产生何种情况,也不管战争会持续多久,犹太种族的灭绝,将超越胜利本身。"
  只是到了那年3月戈培尔才明白"最终解决"的确切意义。希特勒坦率地告诉他,犹太人必须从欧洲清洗净尽,"如果有必要,便使用最残暴的方法。"
  到了1942年春季,已经在波兰建立起了6个屠杀中心,即特莱勃林卡、索比波尔、贝乌泽茨、卢布尔、库姆霍夫和奥斯维辛。这些杀人营地主要采用毒气屠杀犹太人。
  1942年6月初,希姆莱下达书面命令,集体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大规模地开始了。在灭绝营里,纳粹暴徒命令犹太人脱光衣服,把假肢、眼镜等贵重物品和钱交出来。女人和少女的头发全被剪下,"给潜艇人员做漂亮的拖鞋。"然后,男女老幼,赤条条的,被用鞭子列队赶进毒气室。一个党卫军士兵、用牧师讲道的口吻,向犹太人保证:"你们只要深呼吸就行了。这可以加强肺的功能。吸氧是防止传染病的方法之一,是消毒的一种良方。"
  很快,毒气室挤得水泄不通,大门被勉强关死了,毒气室里一团漆黑。25分钟之后,大多数人业已死亡,30分钟后,全部死去了。死者全都笔挺挺地站着,"像玄武岩柱子似的,因为连倒地或倾斜的空间都没有。各家人都手拉着手,死后仍然拉着。"然而,恐怖仍在继续,一群工人用铁钩将死者的嘴巴撬开找金牙,甚至在肛门里或阴道里寻找珠宝首饰。
  也有一些集中营采用枪杀来集体屠杀犹太人。执行枪杀任务的有德国第65刑警营、第25警察团和第101刑警营等。其中第101刑警营从1939年到1944年一直在波兰屠杀犹太人,因为杀人如麻,而获得了"杀人魔王"的臭名。
  第101刑警营有3个连,大约550人,配备轻武器,每个连只有4挺机枪。营长是威兼·特拉普少校。他们属于预备役人员,大部分人年龄偏大,平均为36.5岁。官兵主要来自中层阶级,大部分是在城市环境中长大的。只有179人是纳粹党员,占32.5%。
  1942年6月20日,第101刑警营奉命第三次到波兰执行屠杀犹太人的任务。在乔泽福夫犹太人聚居区,德国兵两三人一组,逐家搜查,犹太老人、小孩和有病的人被就地枪决,打死在街道上、房间里和床上。能够行动的犹太人被分批运送到乔泽福夫郊区的森林里。在森林中,德国兵端着枪,瞄准犹太人的后脑勺,搬动扳机,看着此人倒在地上,抽动一下,便不再动了。德国军士本特海姆回忆说:"枪打得太猛,整个后脑勺都被掀掉,血、肉和碎骨头全都溅在射手的身上"。
  第38节:靠囚禁不能驯服
  在屠杀过程中,德国兵不时休息一下,放松放松,抽抽香烟。那天,他们屠杀了1200多名犹太人。尸体留在街道上和森林里,让乔泽福夫的波兰人去掩埋。
  从1942年7月至1943年11月,第101刑警营在波兰执行了20多次屠杀任务,屠杀了10多万犹太人。在捕杀的过程中,这个刑警营的官兵从来没有遇到过犹太人进行武装抵抗的事例。1933年时,欧洲大约有900万犹太人,到了1945年将近2/3的欧洲犹太人死在了纳粹的屠刀之下。
  精彩旁白:希特勒之所以会产生集中营这个概念,以及认为集体屠杀可行。据他宣称,是他研究英、美两国历史的结果。他非常欣赏南非为布尔战俘设立的集中营和美国在荒凉的西部为印第安人设立的集中营;他常在内层亲信中称赞美洲灭绝--用饥饿甚至打仗的方法--那些靠囚禁不能驯服的红种"野蛮人"。
  --(美)约翰·托兰《希特勒》
  40.邪恶的"樱会"
  当西方列强正在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剑拔弩张的时候,遥远的东方却已经在忍受着东洋豺狼的凶残撕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远东策源地早在纳粹德国夺取政权之前,就已经成了亚洲各国的心头之患。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过去,这个太平洋中的岛国也曾受尽西方列强的欺侮。但是,19世纪中叶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之后,采取"脱亚入欧"的政策,逐步向资本主义过渡,国力迅速增强,随即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876年,日本侵占了中国台湾省。1895年,又在甲午海战中进犯中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1904年,日本挑起日俄战争,夺取了库页岛南部,将朝鲜变成了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又趁机出兵山东,抢占了原由德国驻军、控制的青岛和胶济铁路。
  如果侵略受不到惩罚,掠夺总是得逞,那么,强盗又怎么会停止行凶抢劫呢?靠侵略起家的日本欲壑难填、得陇望蜀,对外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军国主义势力在日本越发得势。
  甚至早在19世纪初叶,日本就出现了法西斯活动。1919年成立的"犹存社"就是一个法西斯组织。随后,"国本社"、"一夕会"等120多个千奇百怪的法西斯组织充斥了日本社会,到1936年法西斯组织竟然增至500多个。这些法西斯组织秉承日本军国主义传统,主张所谓"天皇归一"的忠君思想,要求建立军部法西斯独裁统治,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1927年6月27日,日本政府召开东方会议,向天皇提出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叫嚣"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建议,在占领中国之后,再利用中国的资源征服印度和南洋各国,进而征服小亚细亚和欧洲。
  1929年,日本军内最大的法西斯组织--"樱会"成立,大多数高级将领都成了法西斯组织成员,日本军部自此完成了法西斯化。1931年4月,日本军部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具体计划,并于9月18日悍然发动了入侵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在1930~1936年间,为了夺取国家政权,将整个国家变成对外侵略的战争机器,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组织连续制造了多起暗杀和政变事件。1930年11月,老财阀的代表滨口幸雄首相被法西斯组织"爱国社"刺杀身亡。随后,一些反对法西斯战争政策的日本政府官员、财阀和社会人士也受到了残酷的杀害。在法西斯势力的反复清洗之下,到1936年3月成立的广田内阁,实际上已经完全沦为听命于军部的傀儡政府,法西斯政权在日本最终确立下来。
  遭到日本侵略之后,中国国民党政府向由英国和法国操纵的"国联"提出了控诉。"国联"却根据日本代表的建议,派出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代表团,到中国"了解情况"。在讨论李顿报告书的时候,英国代表西门竟然声称:不能宣布日本为侵略者,应该承认在"满洲"已经形成的新的"现实情况";还说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过多,十分需要"生存空间"。
  第39节:抗日三字经  由于侵略一再得手,并且得到了西方列强的默许和怂恿,日本法西斯的战争狂热更加肆无忌惮。为了加紧侵华步伐,日本国民经济也在全面转向军事化。到1936年时,日本军费已经比1931年度增加了一倍以上,占到国民总产值的47%。军工生产急剧膨胀,坦克部队、机械化部队和化学武器部队规模不断扩大。军队也从1930年的23万人扩充到1936年的38万人。
  1933年1月,日本的侵略矛头进逼中国华北,于3月中旬占领了热河省和察哈尔北部。为了放手侵略中国,1933年5月日本退出了国联。1937年7月7日,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标志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最后形成。
  精彩旁白: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区流传着一个手抄本--《抗日三字经》。据说作者是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全文如下:
  人之初,性忠坚,爱国家,出自然。国不保,家不安,卫祖国,务当先。昔岳母,训武穆,背刺字,精忠谱。岳家军,奋威武,打金兵,复故土。唐张巡,守睢阳,奋战死,称忠良。文天祥,骂元兵,伸正气,留英名。郑成功,守台湾,抗清兵,美名传。刘永福,黑旗军,打法兵,英名存。七月七,卢沟桥,日本鬼,开了炮。佟麟阁,赵登禹,两将军,把兵举,守南苑,攻丰台,身虽死,有荣哀。姚子青,守宝山,一营兵,只余三。段云青,一等兵,身体健,国术精。遇敌舟,跃身上,一挡三,是猛将,左一拳,右扫腿,两倭寇,齐落水,余一寇,逃船尾,刺刀下,立见鬼。阎海文,是空军,打敌机,八架焚。掷炸弹,炸敌轮,轰一声,三舰沉。身受伤,落敌方,从容中,举手枪,先杀敌,后自戕,不屈辱,真叫棒。此数将,军人魂,青史上,美名存。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9:02

  4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30分,日本关东军驻南满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奉命炸毁了沈阳北郊中国东北军驻地附近的一段不到1米长的南满铁路路轨,然后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半小时后,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突然袭击,"九·一八"事变爆发。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奉东北边防军司令部的命令--"力持镇静,不准抵抗",不战而退。
  19日凌晨,日军占领了北大营,中午12时,日军占领沈阳城及郊区的各重要军事机关和设施。同一天,日军还占领了辽阳、营口、抚顺等20余座城市,掠地千里。9月21日,日本驻朝鲜的一个旅团渡过鸭绿江,进攻吉林、辽宁。一周之内,吉林、辽宁两省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11月19日,黑龙江省也失陷了。1932年1月2日,日军进攻锦州,直逼山海关,中国军队全部撤退到关内。短短3个月的时间,中国东三省的大好山河全部陷落了。
  日军如此轻易地攻占中国东北三省,主要是因为中国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当时,日军在东北的兵力还不到1.5万人,即便全日本的兵力也不过23万人;而中国东北军仅正规军就有10多万人,全东北的总兵力不下30万人,武器装备也不比日军差。然而,国民政府首脑蒋介石一心只想消灭中国GCD、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发动进攻后,蒋介石通令东北军:"绝对不抵抗,缴械则任其缴械,入占营房即听其侵入。"日军攻占锦州后,蒋介石又命令东北军一枪不放地撤到关内。
  受到中国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鼓励,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对上海发动了武装进攻,妄图夺取中国沿海重镇,建立通向长江流域和中国内地的侵略基地。驻守上海的中国第19路军在未接到抵抗命令的情况下,自动奋起自卫,迎头痛击敌军,粉碎了日军在4小时内占领上海的狂言。在蒋光鼐、蔡廷锴将军指挥下,19路军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歼敌1万多人;日军四易指挥官,兵力从6000人增加到10万人,一个月后仍被阻击在沿海的狭窄地带。
  但是,蒋介石对19路军的英勇抗战根本不支持,不仅不派援军,反而命令19路军"及早收束,避免再战"。同时,指示中国海军与侵略中国的日本海军维持"友谊",给日军送去鸡鸭鱼肉。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淞沪协定》:承认日军可以留驻上海,而中国军队却不得在上海周围设防。
  第40节:华北门户从此洞开
  侵占中国东北之后,日本进而向中国华北地区扩张。1933年1月3日,日军攻陷山海关。3月4日攻占承德,占领了热河全省。随后,日军向长城各要塞发动进攻,中国29路军自动奋勇抵抗。但是,蒋介石却威胁抗日官兵"侈言抗日者杀无赦",使29路军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最后被迫奉命撤出长城要塞。日军随即大举入关,占领了滦西、密云、遵化、唐山等22个县。5月31日,国民党当局与侵华日军当局签订了卖国条约《塘沽协定》,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的侵占,华北门户从此洞开,平津受到直接威胁。
  1935年6月27日和7月6日,国民党政府屈服于日军淫威,分别与侵华日军当局签订了《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同意从察哈尔省和河北省撤出中国军队及政府机关,出卖了察哈尔和河北两省的主权。
  华北危机引起了中国GCD的高度关注,1935年6月15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吞并华北与蒋介石卖国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红军长征途中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同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1月28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布了《抗日救国宣言》,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反蒋抗日。12月9日,北平学生和市民3万多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史称"一二·九"运动,从此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序幕。
  而日军侵占河北后,又开始以演习为名在卢沟桥附近挑衅,每三、五天"演习"一次,真枪实弹,昼夜不断,有时竟逼近宛平县城,模拟攻城。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以卢沟桥为假想攻击目标,在宛平县城以北地区举行夜间军事演习。当晚11时,日军以"仿佛"听到宛平城内有枪声而致使1名日军士兵失踪为由,欲闯入县城中搜寻。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翌日晨5时,日军悍然炮轰宛平县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
  7月8日,日军大举进犯宛平县城,中国驻军英勇奋战,打退了敌军的猖狂进攻。当日深夜,中国军队实施夜袭,一举歼灭卢沟桥附近的日军,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狂傲气焰。日军见宛平城久攻不下,便玩弄缓兵之计,于8日深夜与北平市长兼第29路军副军长秦德纯达成3项口头协议:双方立即停止射击;日军撤至丰台,中国军队退到卢沟桥以西地带;宛平城内防务由保安队充任。
  当时,驻守冀察和平津地区的是宋哲元麾下的第29军,包括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1个特务旅,加上地方保安部队,总兵约10万人。第29军原属冯玉祥将军领导的西北军。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反蒋战争失败,西北军解体。后经张学良允准,将其中的2.2万兵员改编成29军,下辖2个师。宋哲元任军长,冯治安、张自忠分任37、38师师长。国民党军分为嫡系、旁系和杂牌三种部队。29军不是嫡系,备受歧视。粮饷不足,武器装备尤为低劣。
  利用休战之际,日军紧急向关内集结重兵。到7月16日,日军入关部队已达5个师团,兵力超过10万人,完成了包围平津的战略部署。7月18日,日军重新向宛平城发起大举进攻,炮轰长辛店,狂炸廊坊。7月25日,日军攻占廊坊。7月27日凌晨3时,日军向通县发动总攻。激战到中午,中国军队突围撤退。同一天清晨5时,日军出动飞机18架配合作战,围攻团河,中国守军伤亡逾千人。
  7月28日黎明,日军出动40架飞机、40门重炮,对北平近郊发动总攻,大举进犯南苑、北苑和西苑。中国守军仓促应战,在敌人优势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被炸得血肉横飞,很快被日军切成数段,分割包围。不久,南苑失守,29军副军长佟麟阁壮烈殉国,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也在撤退时中弹身亡。
  在战事失利的情况下,29军所部仍浴血奋战,节节抵抗,傍晚时分退却到北城圈。入夜以后,战况更加不利,日军已迫近北平南、北郊的城垣。鉴于战局已无法挽回,宋哲元便命令北平郊外部队向永定河右岸撤退。当晚11时,宋哲元与北平市市长秦德纯等离开北平撤往保定,第38师师长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市市长之职,收拾残局。7月底,北平沦陷。
  第41节: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在北平激战的同时,驻守天津的第29军第38师一部,于7月29日向日本驻天津各机关及租界发动进攻。中国军队一度攻占了北仓飞机场及日军驻守的车站,迫近日租界的海光寺营房。但是,日军随后派来大队援军,中国军队寡不敌众,血战一昼夜后,于30日放弃天津,撤往马厂。
  精彩旁白: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29军大刀队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通过电讯迅速传遍祖国各地,上海一家公司年仅23岁的职员麦新(原名孙默心)深受震撼。他的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大刀队挥舞大刀与鬼子拼杀的壮烈场面,禁不住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挥笔谱上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队的英雄气概,化成了艺术形象,一首《大刀进行曲》诞生了。出于对29军大刀队的崇敬之情,又写下了"献给29军大刀队"的副标题。
  当年8月,麦新在上海浦东亲自指挥了首场演出,激起了听众强烈的共鸣。雷鸣般的掌声,伴随着抗日口号声震动了大厅。歌曲集中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无比的愤怒与仇恨,为中华儿女吹起了抗日的号角!
  《大刀进行曲》原歌词如下: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天津老年时报》
  42.西安事变
  在国难当头之际,蒋介石不顾中华民族的危亡,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变本加厉地进行剿共内战。被蒋介石派到陕甘一带进剿红军的东北军和第17路军,对此非常愤慨,先后与红军建立了联系,自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东北军司令张学良将军和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将军曾多次向蒋介石建议,放弃反共内战政策,实行联共抗日。但是,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张、杨的建议加以驳斥和拒绝。蒋介石还委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共前敌总指挥,调遣嫡系部队进至豫陕边境,以压迫张、杨攻打红军。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下榻临潼华清池,亲自督战,准备彻底消灭红军。蒋介石威逼张、杨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就把他们的部队调到福建和安徽,让中央军来剿共。这两种选择都是强人所难,张、杨已经与中共达成了共同抗日的协议,当然不肯与红军开战;而离开西北,早晚必被蒋介石清除异己、吞并消灭。因此,张、杨被逼无奈,秘密商量对策,决定一"苦谏",二"哭谏",最后一招就是"兵谏"--设法捉蒋,逼他抗战。
  两将军尝试"苦谏",毫无效果。12月7日,张学良又去华清池向蒋"哭谏":"国家民族的存亡,已经到最后关头。非抗日不足以救亡,非停止内战、举国团结不足以言抗日。继续剿共,断无出路。"面对声泪俱下的张学良,蒋介石勃然大怒,严声训斥张学良年轻无知,拍着桌子说:"你就是拿枪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计划也不能改变。"随后,连续几天,张、杨天天去劝谏,蒋介石一直无动于衷。
  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被迫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当天清晨5时,东北军的一个连出其不意地进入华清池。蒋介石从睡梦中惊醒,慌乱地逃到后山,躲进乱草丛中。上午10时,东北军战士"果然在乱草从中找到了缩成一团的蒋介石",连拖带架地把他塞进汽车,押送到西安新城大楼,软禁起来。
  与此同时,17路军在西安城内扣留了国民党军政要员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和邵元冲等人。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和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等。
  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陷入一片混乱。12月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做出决议,由南京政府下令讨伐,推举军政部长何应钦为讨逆总司令。12月17日,何应钦派飞机轰炸渭南和三原,并扬言要轰炸西安。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宋氏家族和孔祥熙更关心蒋介石的个人安危,主张和平营救蒋介石,并派蒋介石的英籍顾问端纳去西安试探虚实。
  第42节: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得悉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GCD应张、杨两将军的邀请,派出了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组成代表团赶赴西安,与张、杨讨论处理西安事变的问题。12月20日,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代表南京政府来到西安,谈判解决西安事变问题。
  12月24日,事变双方终于达成了6项协议。主要内容有: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自由权利;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当天,周恩来亲自会见了蒋介石,对蒋进行了严肃的谈话。蒋介石表示同意上述协议,并以人格担保,履行协议。
  至此,西安事变获得了和平解决。蒋介石回到南京后,迫于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压力,被迫停止了对红军的进攻,10年内战暂告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面初步形成。正如毛泽东所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9:04

  精彩旁白:据《宋子文日记》介绍,蒋介石被捉之时,态度羞愤绝望,不吃不喝,与张学良连话都不讲,更别说谈判了。宋子文乘飞机抵达西安后,"我单独拜见委员长。他甚为感动,失声大泣。我对其安慰,告诉他,彼并未蒙羞,相反,整个世界均在关心他,同情他。"
  蒋介石告诉宋,他不会在胁迫下接受任何条件,军事解决为惟一之途。宋向蒋指出,"军事上之成功并不能确保其性命之保全,即便西安被占,他们尚可退至接壤共区,惟国家将陷于分裂,内战四起……"
  当天下午,蒋介石"渐次通情达理"。蒋介石再次会见了张学良。事后告宋,他已同意张学良将其军队开往绥远;召开大会讨论四项条件;改组陕西省政府,由杨虎城提名人选。
  --《宋子文日记》(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资料)
  1935年华北危急,蒋介石仍对日妥协,何香凝女士便模仿三国时诸葛亮羞辱司马懿之法,将自己的一条裙子寄给蒋并附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何香凝:女中伟人是画家》(2002年1月26日《北京青年报》)
  43.中国正面战场
  日军侵占平津之后,得寸进尺,又调集重兵,分成三路向河北、山东、山西等中国腹地大举进犯,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937年8月上旬起,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1937年8月12日,日军5000多人在飞机和坦克掩护下,向扼制察哈尔省和山西省的咽喉要地--南口镇--发起疯狂进攻。南口阵地的防御工事几乎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中国守军在废墟中顽强抗击日军。激战一昼夜,双方伤亡各500多人。次日晨,日军在重炮和坦克支援下,反复发起冲锋。中国守军在枪林弹雨中,踏着血肉模糊的尸体与日军展开白热化的肉搏厮杀,一个团的守城官兵几乎全部战死。但是,中国军队前仆后继,殊死抵抗,日军被牢牢地阻击在南口战场上。
  无奈之下,日军暂停正面硬攻南口,改用包抄战术,转而进犯张家口。张家口是平绥铁路线上的重镇,也是保护南口、怀来一线的战略屏障。
  8月21日,日军集结重兵向张家口凶猛扑来。当日,暴雨倾盆,中国守军冒雨与日军激烈战斗,杀声震天。在日军的重炮和坦克攻击下,右翼城垣首先陷落,导致两翼守军陷入重围。战至8月27日,日军大部队冲入市区,中国守军突出包围,撤往宣化、涿鹿一带。怀来也随后失守。
  张家口陷落使南口镇的中国守军腹背受敌。守军将领汤恩伯只知单纯防守,"处处据守则处处薄弱,易被敌击破。"结果,兵力越拚越少,防线漏洞越来越大,终致南口一线防线溃散,日军逐一侵占了平绥路东线的各处要点,察哈尔全省落入日军手中。
  8月下旬,日军开始向河北省中部大举进犯。9月11日,攻占津浦路上的马厂,对保定和石家庄形成钳式包抄。9月21日,日军大队兵马向落马坡、姚官屯发起攻势,中国守军"阵地多半炸平,外壕外围铁丝网炸断,官兵伤亡2000余人"。激战到9月24日,中国守军伤亡惨重,被迫西撤;日军继续推进,轻易夺取沧县,直下泊头镇,进逼德县。
  第43节:丧失战斗意志
  9月23日,日军向保定发起攻势,中国空军首次在华北上空参战,中国守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次日,日军完成对保定的包围,发起总攻。激战11个小时,日军坦克突入城南公园,中国守军弃城撤走。
  10月8日,日军又向正定发起攻势,中国守军与之展开激烈巷战,伤亡过半,被迫南撤。次日,日军从三面包围了石家庄。10月10日,日军攻占石家庄,随即沿平汉路南犯。10月15日,攻陷邢台,10月17日攻占邯郸,11月5日占领古都安阳。
  在向河北、河南进犯的同时,另有一路日军向西进逼山西的门户--大同。9月5日,中国军队在大同前哨天镇与日军血战一昼夜,守住了阵地。9月8日,日军炸毁天镇城垣,但是,遭到中国守军的有力阻击,无法推进。日军于是绕过天镇,奔袭阳高、大同。9月10日,阳高失陷,天镇丧失屏障,中国守军弃城撤退。9月11日,日军兵临大同城下。鉴于大同守备空虚,阎锡山下令弃守大同。9月12日,日军进占大同,夺取了晋北煤炭基地。
  10月12日,中国军队一路退到平绥线终点--包头。10月17日,中国守军又放弃了包头。在撤退途中,这些中国军队"官不知兵,兵不见官,一退数百里,将民财骡马拉抢一空","多三五成群,奸淫掳掠,任意开枪寻事,"溃败得十分可悲。
  10月中旬,日军7万多人侵入晋北,在忻口一带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进展甚微。日军转而渡过滹沱河,沿正太铁路向太原进攻。10月13日晨,日军进抵娘子关附近的核桃园。阎锡山下令"严督进攻部队拚命杀敌,总司令、军长应亲自督战,有畏缩不前者,就地枪决"。经过连日激战,旧关至核桃园一带,山沟中积尸累累,伤亡甚众。10月26日,娘子关陷落。
  日军继续西进,11月4日攻占榆次县城,太原危机。11月6日,日军进抵太原北郊,随即对城内进行炮击和空中轰炸。11月7日,日军完全包围了太原。11月8日发动总攻,并以30多架飞机轮番轰炸,全城陷入一片火海。中国守军誓死抵抗,伤亡异常惨重。入夜后,日军向城内空投伞兵,造成混乱。城防司令傅作义率部从南大门突出重围,撤往晋南,太原陷落。
  在疯狂侵略中国华北地区的同时,日军再次对淞沪地区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妄图对中国南北夹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军队及国民丧失战斗意志",尽快投降。
  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在"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就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驻沪兵力3000多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
  1937年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向淞沪铁路天通庵车站的中国守军开枪挑畔,并出动坦克沿宝山路进攻,被中国守军击退。8月14日,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8月15日,蒋介石下达全国总动员令,自任海陆军总司令。8月17日,中国军队向虹口、杨树浦方面日军发动反击。经数日激战,中国军队突破日军阵地,攻入汇山码头。与此同时,中国空军队也与日本航空队展开激战,并积极攻击进犯的日本陆军和舰艇,击落日机47架,炸沉1艘日军巡洋舰。
  8月23日晨,从日本赶来的大股日军在川沙河口、狮子林、吴淞一带强行登陆。9月1日,日军围攻狮子林炮台,与中国守军反复白刃搏斗,双方伤亡惨重。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中国军队浴血奋战,苦战2昼夜,500名官兵多数壮烈牺牲。
  9月下旬至10月初,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在上海登陆,总兵力达20多万人。11月5日拂晓,日军利用大雾、大潮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嘴登陆,对淞沪实施迂回包围。中国沿海守备部队已抽调支援市区作战,猝不及防,阵地相继失守,战局急转直下。11月6日,日军占领金山,企图对上海形成合围。11月8日,蒋介石被迫下令全线撤退。11月9日,日军进占淞江,11月12日占领上海。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9:05

  第44节:2万起左右的**事件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投入28万人、10个师的兵力,动用30多艘军舰、500多架飞机、300多辆坦克。中国守军共30万人、70多个师,装备40艘舰艇、250架飞机。中国官兵以劣势装备与日军殊死拚搏,毙伤日军4万多人。
  上海陷落后,近在咫尺的首都南京直接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蒋介石紧急召集各路将领商讨保卫南京的问题。因为上海和南京之间一路都是平原,无险可守,大部分将领都主张放弃南京。只有唐生智站出来激昂地说:"南京不仅是我国的首都,而且是国父之陵所在地。如果没有人愿意守卫南京,我愿意与南京共存亡。"唐生智本是湖南军阀,过去曾两次参加倒蒋运动,当时在国民政府中仅是一个备受冷落的训练总监部总监。唐生智的爱国发言和决心,令举座无言。蒋介石当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城防司令,负责南京保卫战。
  11月16日,蒋介石决定迁都重庆,给唐生智留下10多万人坚守南京。留守南京的将士几乎都是从淞沪战场上败退下来的,伤亡过半,疲惫不堪;临时补充的新兵都是从农村临时召集或强行抓来的壮丁,完全没有受过军事训练,谈不上有什么战斗力。
  12月8日,来势凶猛的20多万日军攻陷淳化镇和镇江炮台后,向南京城发起攻击。12月10日,日军攻陷芜湖,切断了中国守军的退路。12月12日傍晚,小股日军攻进了雨花台、中华门阵地。
  当晚7点,唐生智突然发出撤退命令,自己背弃了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并于晚8点乘坐为他保留的最后一条小汽艇北渡长江逃走。唐生智的带头出逃引起了南京守军的哗然,部队顿时发生总崩溃,完全失去了组织,官兵们开始各自设法逃命。开战之前,唐生智为了表示破釜沉舟的必死决心,已经把长江上的渡船全部销毁,断绝了南京守军的退路。此时,部队毫无计划地撤退,造成极度混乱。有些部队长官自己急着逃命,连突围命令都没有传达下去。
  更糟糕的是,唐生智逃走之前并没有解除不准任何人出城逃跑的命令,所以守卫挹江门的36师开枪阻止试图出城逃跑的守军,中国军队双方发生交火,最后城内的守军动用准备进行街巷战的坦克,击破挹江门出城,随后逃兵和难民乘势冲出城外。大量军民蜂拥到下关后,却根本没有渡江的船只,很多人就抓一块木板、一条树枝试图游水渡过近2公里宽的长江。12月的江水已经十分寒冷,很多军民溺死在江中。
  12月13日清早,日军吃惊地发现曾顽强抵抗的中国军队忽然全部退走,日军轻易冲入南京城内。下午2点左右,日军的先头部队到达挹江门,发现挹江门外有成千上万的逃兵和难民挤杂在一起试图渡江,于是日军向逃兵和难民们开火,造成血染长江的大惨案。
  南京陷落后,从12月13日到1938年2月上旬的6周里,日军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残杀中国军民34万之众。其中集体屠杀28起19万多人。例如,12月间,日军在草鞋峡集体屠杀被俘军人5.7万多人,在鱼雷营、宝塔桥集体屠杀市民3万多人,在燕子矶江滩集体屠杀被俘军民5万多人,在上新河集体屠杀被俘军民28700多人;零星屠杀有据可查的达858起,残杀15万多人。
  日军还肆无忌惮地**、集体轮奸中国妇女。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书中确认:南京"全城无论是少女或是老年妇女,多数都被奸污了。在这类**的事例中还有许多属于变态的淫虐狂行径。许多妇女被**后又被杀,她们的躯体还被斩断。南京被占领后的一个月内,发生了2万起左右的**事件。"
  攻占中国首都南京之后,日军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见猎心喜,想一鼓气赶尽杀绝,彻底歼灭中国军队。随即分兵北上,企图与沿津浦路南下的日军夹击徐州,打通南北战场。
  此时,山东就成为抵御和分割日军的重要战场。驻守山东的是中国第3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麾下正规军5个师、1个手枪旅、1个重炮旅、2个山炮团、1个重追击炮团,加上由正规军改编的保安队,共约10万兵力。另外,第51军和青岛守备队也受其指挥。同时还拥有黄河天险、泰山、沂山、蒙山等天然屏障。但是,韩复榘畏敌如虎,竟然一枪不放就放弃济南,逃之夭夭。结果,日军垂手而得大半个山东,12月23日进占济南,直逼徐州。
  第45节:在艰苦卓绝中走向胜利
  徐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口,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的交会点,也是衔接黄河、长江两条水路、毗邻南北大运河的古城。几千年来,在这里发生过200多次战争,是兵家必争之地,有道是"九里山前古战场,儿童拾到旧刀枪"。九里山便是当年楚汉相争、张良一曲吹散项羽3000子弟兵的地方。
  1939年3月,在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台儿庄,李宗仁将军麾下的中国军队血战日军,击败日军2个精锐师,歼敌2万多人,取得了中国正面防御战中的第一次大胜利。后来,日军增援部队越来越多,中国军队于5月19日放弃徐州,撤往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
  占领徐州后,日军气焰更加嚣张。1938年8月初,调集20个师沿长江两岸向武汉猛扑而来。当时驻守武汉的中国军队号称60万人,数量占有优势。但是,士气不振,一再败退。10月25日,中国军队放弃汉口,26日撤出武昌,汉阳也随即陷落。中国军队从武汉一路向西,一直撤退到四川。在武汉保卫战中,苏联志愿空军大队曾多次痛击日军,有些飞行员壮烈地牺牲在中国战场上。
  在进攻武汉的同时,1938年10月12日,日军又在广东惠阳东南的大亚湾登陆,中国守军望风而逃。10月21日,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广州。至此,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大片国土都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中国抗日战争也进入了相持阶段。
  精彩旁白:对于中国抗战的重大意义,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深刻地指出:"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
  --(美)依丽诺·罗斯福著《罗斯福见闻密录》
  44.中国敌后战场
  早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就存在着两个对峙的政权--国民党领导的中国民国政府和GCD领导的中华苏维埃政府。"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内战暂时停止了,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联手抗击日本侵略军。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守土御敌,节节败退,最后龟缩西南一隅;而GCD军队却奋勇向前,冲进敌占区开辟了"敌后战场",浴血抗敌,不断发展壮大,在艰苦卓绝中走向胜利。
  迫于国难的压力和中国GCD的积极争取,1937年7月15日,蒋介石正式承认了中国GCD的合法地位。8月22日,蒋介石公布了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
  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改编命令,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八路军总指挥部,由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9月11日改称正副总司令),叶剑英、左权为正副参谋长,任弼时、邓小平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下辖3个师和1个特务团。八路军总部直属队3000多人,全军共有4.6万人。3个师分别为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每师15000人。
  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又宣布,将南方8省和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军部下辖4个支队,全军共有10300余人。
  完成改编之后,八路军很快就从陕西韩城、潼关两处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开辟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先锋队。
  在华北战场上,日军疯狂进攻、国民党军队节节失利的危急时刻,八路军进入山西境内,迎击日军。1937年9月,贺龙率120师驰援雁门关,林彪率115师赶赴到平型关。平型关是山西和河北两省交界的要隘。9月25日,115师在平型关伏击突袭日军,经过2天激战,歼灭号称"皇军精锐"的板垣第5师团所属第2l旅团1000多人,击毁日军汽车100多辆,缴获大批武器、军用品、食品和军服。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后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个获得全胜的歼灭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9:06

  第46节:打得日军惶恐不安
  1937年10月19日,刘伯承的129师第769团第3营夜袭山西代县,火烧阳明堡敌军机场,24架敌机全部被烧毁,歼敌百余人,打击了日军的空中支援能力。贺龙的120师深入大同附近,开展雁北游击战,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后,国民党军队向西南撤退。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军,大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建了以五台山区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以太行山区为中心的晋东南根据地、以泰沂山区为中心的鲁中根据地、冀中平原根据地、冀东根据地等一批抗日根据地。随着抗战的发展,爱国青年踊跃参加抗日的革命军队,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并将华北游击战扩展到最早被敌人侵占的绥远、冀东和热河一带地方。
  从太原失陷到徐州会战期间,八路军在华北猛烈地袭击日军,大小战斗达400多次,打死日军2万多人,缴获步枪3000多支、轻重机枪100多挺,击毁敌人汽车500多辆。在日军进攻武汉时,八路军配合保卫武汉,在所有干线上炸毁火车,破坏铁路,进行大小战斗1000多次,打死日军2万多人,缴获步马枪8000多支、轻重机枪150挺,击毁敌人汽车800多辆。八路军遍地开花的游击战在华北战场上拖住了日军30万人、13个半师团。1938年,日军曾两次更换主帅,仍然摆脱不了困境。
  八路军在华北抗击日军的同时,新四军在华东地区英勇抗战。1938年6月间,新四军进至南京、镇江、丹阳、句容、金坛、武进、深水、高淬、芜湖一带,四出打击日寇,从敌伪手中解放了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起以江苏南部茅山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江北,新四军进至安徽的巢县、无为地区,解放了淮南铁路和津浦铁路南段两侧地区,开辟了皖中和淮南根据地。
  在华南地区,国民政府军队撤走后,海南岛红军游击队改编成广东琼崖抗日自卫队独立队,在中国GCD领导下开展抗日游击战,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
  在东北各地,也普遍出现了抗日游击战。东北的抗日游击队和抗日义勇军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使用大刀、红缨枪等各种武器,广泛袭击日军,攻打日军侵占的城镇,烧毁日军的机场,破坏敌伪的铁路和发电所,打得日军惶恐不安。
  1933年底和1934年初,在中国GCD领导和影响下的东北各地抗日游击队总计达20~30人。1934年6月份,中国GCD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仅在辽宁省就作战709次,7月份增为759次,8月份、12月份再增为1700多次。在1936~1937年件,中国GCD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游击队被人民称为"十大联军",声势浩大。1937年初,抗日联军整编成以杨靖宇为总指挥的第1路军。下半年,又组成周保中指挥的第2路军和李兆麟指挥的第3路军。这3路游击部队在东北地区积极打击日军,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深入敌后作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令日军感到万分惊恐,被迫改变侵华战略,开始对国民政府正面战场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而将军事重心转向大规模"扫荡"GCD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国民党战场降为次要战场,敌后战场成了主要战场。
  日军一面放松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一面调集大批兵力向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937年7月至1940年7月,仅在华北战场,日军出动千人以上的"扫荡"就达109次,用兵50万人。
  1938年时,八路军、新四军总兵力为18万人,1940年时发展到50万人,独立抗击着一大半的侵华日军和全部的伪军。1938年6月至1941年5月,八路军、新四军共进行2万多次战斗,打死打伤日军12.5万多人。其中,1940年8~12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百团大战",出动115个团、近40万兵力,全面出击,攻击正太、同蒲、平绥、津蒲、德石等5000公里交通线及沿线日军,持续3个半月,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毙伤日军2.1万多人,伪军2.5万多人,拔除敌伪据点2900个,破坏铁路470多公里、公路1500公里,沉重地打击了日军,令日军大本营大为震惊,撤换了华北派遣军总司令。
  第47节: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2年以后,日军重点"扫荡"华北解放区。有些"扫荡"长达二三个月,出动的兵力多达5~10万人。仅1942年1月,日军对解放区的"扫荡"就达1600多次,平均每天五六十次。日军在"扫荡"中实行残酷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致使很多地方出现"无村不带孝,到处闻哭声"的凄惨局面。
  1941~1942年,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在日军大规模"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下,粮食、布匹、日用品和军用品普遍匮乏。在困难面前,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领导边区军民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大生产运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解放区军民顺利地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1943年以后,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又很快发展壮大了。1943年,八路军对日伪军作战2.4万多次,毙伤日伪军13.6万多人;新四军对日伪军作战5000多次,消灭日伪军6.6万多人。
  精彩旁白: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不仅存在着两个战场,也一直存在着两条截然不同的抗战路线。正如毛泽东所说:"两条路线:国民政府压迫中国人民实行消极抗战的路线和中国人民觉醒起来团结起来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很久以来,就明显地在中国存在着。"又说:"还在抗战时期的开始,我们GCD人就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两条路线:或者是人民的全面的战争,这样就会胜利;或者是压迫人民的片面的战争,这样就会失败。"
  --《毛泽东选集》
  45.日本偷袭珍珠港
  发动侵华战争以来,日本深陷在战争泥潭中,战争支出大大超过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战略物资几乎消耗殆尽。1941年9月6日,日本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报告说:"3年后,日本将-筹莫展,不战而屈服于经济封锁"。大藏相贺屋兴宣也供认,"在中国事件以来的4年里,我国支出达500亿日元。这笔支出超过了自明治维新至1936年近70年我国预算总和。"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则认为,"坐等两三年,日本将沦为三等国"。日本军阀认为,惟一的出路就是把魔爪伸向东南亚,攫取那里的战略物资,"以战养战",并切断中国与英美联系的国际通道,逼蒋介石投降,然后再全力对付英美。
  而日军南进夺取东南亚这块肥肉时,势必要与英美开战。日本军阀估计,美国太平洋舰队会从侧翼出击日军,逼使日本不能夺取东南亚。为了实施"南进"计划,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认为必须"断然对夏威夷的美国舰队进行袭击",拔掉珍珠港这颗"美国鲨鱼的牙齿"。随后抢占东南亚及西南太平洋诸岛屿,夺取战略资源,站稳脚跟后再迫使美国订立城下之盟。
  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了一项《帝国国策纲要》,宣称"不论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为此,日本帝国决定"跨出南进的步伐","不辞对英美一战"。
  7月14日,日本强迫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当局答应签订《法日共同防卫印支协定》。7月26日《协定》公布后,美国当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资金。7月28日,日军进驻西贡。8月1日,美国宣布对日"全面禁运",并任命麦克阿瑟为驻菲律宾美国远东陆军总司令。
  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秘密决定对美开战。在决定对美开战时,日本首相近卫临阵心虚,军部决定抛弃近卫,任用坚决主战的东条英机组阁。10月18日,东条英机出任首相,兼任陆军大臣、内务大臣,建立了东条独裁体制。
  东条英机曾任关东军宪兵司令、关东军参谋长,是侵华战争的主要战犯之一。他坚决主张对美开战,声称:"人生有时不妨闭着眼睛冒一次险"。在东条组阁那天,日本参谋本部的《机密战争日志》写道:"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新内阁必须成为一个战争内阁。开战!开战!除此之外,陆军别无出路"。
  11月4日,陆海军最高参谋会议确定了对美开战的最后日期:"发动武装进攻之时间定于12月初。"同一天,为掩盖偷袭计划,麻痹美国,日本宣布加派"和平特使"耒栖三郎赴美协助大使野村进行日美谈判,玩弄起假谈真打的两手策略。而美国有些外交人员却感到"好像是一线阳光刺破乌云,照射了太平洋的海面"。11月17日,罗斯福马上接见了耒栖。此后到日美开战的20天中,耒栖协助野村与美国国务卿赫尔进行了9次会谈,掩护了日军对珍珠港的偷袭行动。
  第48节:永远记住这个耻辱
  不过,美国对日本的动向是很清楚的。早在1940年秋,美国情报部门就已破译了日本的最高级密码--"紫色密码",而且美国随后还制造了8架破译"紫色密码"的机器。这套破译技术代号为"魔术"。借助"魔术"的**,美国对日本南进的动向了如指掌。
  可惜,尽管美国的"魔术"神通广大,美国最高决策者却沉醉在对日本的绥靖政策中,一再误解情报的真实含义。就在珍珠港事件前2个星期,11月24日,罗斯福总统还表达心迹说:"人们问为什么……成千上万吨汽油从西海岸洛杉矶输往日本,这岂不是一种帮助日本进行侵略的行为吗?答案很简单……从我们自私的国防观点来看,不让南太平洋发生战争是非常要紧的一着……另外我们还要保持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到中东的运输线。设法保持南太平洋的和平,对英国也是至关重要的。暂且不论日本有无向南扩张的意图,北方的日本本土是没有石油的。如若我们禁运石油的话,也许日本一年前就进攻荷属印尼了,我们也许眼下早就处于战争中了。所以,把石油输给日本可以说是有道理的。为了我们,为了英国的防务和海运畅通无阻,希望战争不致在南太平洋爆发,两年来这一办法一直行之有效。"
  就在罗斯福发表上述谈话的头一天,即11月23日,日本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南云忠一指挥准备袭击珍珠港的30艘日本舰只,在北方的渔港单冠湾集结完毕,切断同外界的一切电讯联系,悄无声息地潜伏起来。
  12月2日,山本五十六通知南云忠一攻击日期为东京时间12月8日,夏威夷时间为12月7日。当天是星期日,美军的休假日,太平洋舰队大部分舰艇泊在港内,日军不会扑空。而且当天半夜到日出前会有下弦月,便于空军偷袭。
  12月6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特遣舰队已驶抵夏威夷美国飞机巡航圈内,已经可以收听到当地的电台广播,日军航空兵全部整装待命,而美方仍一无察觉。当日,日本联合舰队参谋长在日记上写道:"夏威夷已成瓮中之鳖。让其再做一天太平梦--此乃一出赌以国家命运与许多人命、决一胜负之人类最大戏剧。"
  12月6日傍晚,负责"魔术"**的美国海军少校克雷默破译了日军偷袭的时刻,并报告给海军部长诺克斯,然而并未引起后者的重视。
  12月7日星期日,清晨7时许,夏威夷瓦胡岛北端山岗上雷达站值班的两名新兵发现,东北方220公里外有成群的飞机正朝瓦胡岛飞来。他们立即向基地值班官员报告。值班官员却回答说"不用担心"。因为他以为肯定是美国自己的飞机。
  7时50分,天空中成群的日本飞机呼啸而来,海面下凶险的日本潜艇急速扑来,随即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巨响和腾空升起的弥漫硝烟,珍珠港很快就淹没在浓烟火海之中,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了。
  日本飞机从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分批袭击珍珠港。偷袭珍珠港前后历时1小时50分,共击沉战列舰4艘、重创1艘、炸伤3艘,此外炸沉、重创巡洋舰、驱逐舰和各类辅助舰10艘,击毁飞机188架,毙伤美军官兵4500多人,其中炸死3300多人。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航空母舰"企业"号当时正在从威克岛的返航途中,原定7时30分驶入港内,但途中遇到恶劣气候,耽误了航行,没有按时返港,得以死里逃生。
  12月8日,罗斯福总统向国会两院发表战争咨文:"昨天,1941年12月7日--必须永远记住这个耻辱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受到了日本帝国海军突然的、蓄意的进攻。"当日,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
  同一天,英国抢在美国前头,向日本宣战。英美之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自由法国、荷兰等24个国家陆续对日本宣战。12月9日,中国政府也在抗日战争进行了4年之后正式对日本宣战。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精彩旁白:当丘吉尔从收音机里收听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时,顿时激动万分,他"啪"的一声将收音机关上,并马上给罗斯福挂了个电话。罗斯福对丘吉尔说:"现在,我们大家是风雨同舟了。"丘吉尔并不掩饰他的兴奋之情,回答说:"有了美国在我们这一边,这对我来说,是最高兴的事。"
  --(美)赫尔曼·沃克著《战争风云》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9:08

  第49节:亲自为蒋介石担任翻译
  47.开罗宣言

  时间到了1943年秋,中国已经进行了6年之久的全面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几百万中国军队和游击队牵制和消灭了大量的日本侵略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尊敬。而中国抗战对美国来说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极大地减轻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还可以成为打击日本的前沿基地。因此,美国主张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
  1943年秋,邱吉尔提出在美、苏、英三巨头举行德黑兰会议之前,先与罗斯福单独会晤。罗斯福不想单独会见丘吉尔,便提出邀请中国的蒋介石一起开会,同时邀请苏联外交部长莫罗托夫来参加,变成四国会议。但是,苏联听说有蒋介石参加,便拒绝参加会议;因为当时苏联与中国政府为新疆等问题发生了争执。罗斯福热衷于拉蒋介石参将四强会议,主要是希望趁机劝说蒋介石出让中国东北的权益给苏联,以便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另外,也想通过开罗会议提高中国的大国地位,稳住中国的抗战,并且在战后成为联合国组织中美国的得力帮手。
  于是,1943年11月22~2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便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了三国首脑会议,史称"开罗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了盟国联合对日作战的问题、战后处置日本等问题。11月22日晚和25日下午,蒋介石和罗斯福进行了2次长谈,中美双方领导人达成了重要的共识: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也出席了开罗会议,亲自为蒋介石担任翻译,周旋于罗斯福、丘吉尔之间,大出风头。丘吉尔私下对罗斯福说:"这位中国女人可不是个弱者。"
  根据美、英、中三国会谈和美中首脑会晤精神,美国总统特别助理霍普金斯起草了《开罗宣言》。随后,又经过三国代表的认真讨论,正式定稿;但暂不发表,由美英官员带到德黑兰,听取参加德黑兰会议的苏联首脑斯大林的意见。11月30日,斯大林表示"完全"赞成开罗"宣言及其全部内容",认为宣言中的决定是"正确的","朝鲜应该独立,满洲、台湾和澎湖等岛屿应该回归中国"。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宣告: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这样,《开罗宣言》就以国际协议的形式公布于世,成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同时,《开罗宣言》也是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性文件,它从法律上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精彩旁白: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收复台湾、澎湖列岛,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在台北市接受了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长官安滕利吉的投降,清朝末年被迫割让给日本50余年的台湾省,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新华网
  48.决战太平洋
  1942年3月17日,麦克阿瑟出任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总司令,坐镇澳大利亚,指挥这一地区的陆海空军;4月,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出任太平洋地区(不含西南太平洋)总司令,坐镇珍珠港。随后,美国开始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本侵略军发起了日渐猛烈的反击攻势。
  1942年5月7~8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以东的珊瑚海水域重创日本舰队,有力地打击了日本的侵略锋芒。6月4日,美军又在中途岛战役中击沉日军4艘大型航空母舰、摧毁日军332架飞机。经历着两次挫败之后,日军被迫承认:"太平洋上的主动权转入敌人手中。"
  第50节:围困在岛上,进退无路
  1942年8月6日至1943年2月7日,美军与日军在所罗门群岛南部的瓜达尔卡纳尔岛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浴血争夺战。双方不断向岛上增援部队,各自的战斗部队经常保持在2~3万人的规模。美军累计投入6万人,战死1600人,伤4200人;日军投入3.6万人,战死或失踪1.5万人,病死9000人,被俘1000人。日军残部撤走后,美军完全占领了瓜岛。
  为了阻止盟军的反攻、鼓舞日军的土气,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决定亲自飞往前线视察。1943年4月13日,日本联合舰队向前线部队发出绝密电报:"联合舰队长官于4月18日起视察巴莱尔、肖特兰、布因。前往的有中型攻击2架、护航战斗机6架。6时从拉包尔出发,8时抵巴莱尔----11时10分抵布因。"美国海军情报部门截获并破译了全部电文。情报送往华盛顿后,美国海军部长诺斯克下令干掉这个偷袭珍珠港的元凶。
  4月18日,18架美国远程战斗机从瓜岛机场起飞,经过2个小时的低空飞行,于11时10分准时飞抵布因上空。这时山本的座机和护航机群,也像赴约会似的出现在布因上空。一架美机对日本护航战斗机不屑一顾,直奔第一架日机,一瞬间就把全部子弹倾泻到山本的座机上。顷刻间,山本的座机冒着一条长长的黑烟一头栽进了密林,化为灰烬。山本五十六的死犹如晴天霹雷,令日本举国震惊,日军士气遭到沉重的打击。
  1943年夏季开始,美军利用海空优势,施展"蛙跳式越岛战术",不与日军逐岛争夺,死拼硬打,致使日军顾此失彼,处处被动。1943年9月16日,美军攻占新几内亚的莱城,10月2日攻下芬什哈芬。12月底,美军登陆新不列颠岛的西部,并逐渐向东推进。日军死守拉包尔,10多万日军被围困在岛上,进退无路。
  1944年4月22日,麦克阿瑟攻占荷属新几内亚北部的荷兰地亚,并包围了马丹和荷兰地亚之间的威瓦尔。随后,美军跳跃攻占韦克德岛。5月27日,美军又跳跃到比阿克岛。前线日军与大本营的联系被切断,日军据点被盟军逐个分割占领,或被围困坐以待毙。7月30日,美军登陆新几内亚最西端的鸟头半岛,打通了向菲律宾跳跃进攻的道路。
  与此同时,美国中太平洋海空部队于1943年11月攻占了吉尔伯特群岛。1944年2月间,又攻占整个马绍尔群岛。
  1944年6月15日,美军在塞班岛登陆。与日军激战20天,歼敌2.6万人,美军战死3400人,伤1.65万多人。6月19~20日,美日舰队进行了马里亚纳海战。美国舰队击沉3艘日本航空母舰、重创4艘日本航空母舰,击落日军335架飞机。空战最激烈时,曾有15架日本飞机同时中弹起火,像燃烧的火炬一样坠落海中,美国飞行员得意地称此为"马里亚纳打火鸡"。经此一战,日本舰队的空军几乎全军覆没,马里亚纳海域的制空权完全落入美军手中。7月7日,美军全部占领塞班岛。7月21日,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最大岛屿关岛登陆。苦战3周,8月10日美军占领了关岛,战死1214人,伤5704人,失踪329人,击毙日军1.7万人,俘虏500人。
  马里亚纳群岛被日本视为太平洋上的"防波堤";美军取得了该群岛,不仅获得继续前进的海空军基地,而且远程轰炸机可以从这里起飞直接空袭日本本土,直接打击日本列岛。1944年7月18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被迫辞职,转入陆军"预备役"。7月22日,日本驻朝鲜总督小矶国昭组成新内阁,继续顽抗。
  马里亚纳战役之后,麦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部队与尼米兹的中部太平洋部队胜利会师,随后联合进攻菲律宾及日本本土。
  1944年10月20日,麦克阿瑟麾下第6集团军在莱特岛登陆,菲律宾战役开始。10月23~26日,美国第3、第7舰队在莱特湾与日本联合舰队进行了4天的海战,美军击沉日本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9艘。此后,日军再也无力与美军进行海战了。
  莱特湾登陆战役也在1945年1月1日基本结束,美军伤亡1.5万人,毙伤日军7万人。日军退守吕宋岛,1月4~13日,日军利用仅存的150架舰队飞机组织"神风特攻队",用满载炸弹的飞机直冲敌舰,攻击美国舰队;10天中炸沉17艘美国军舰,重伤20艘,轻伤30艘。但是,这种自取灭亡的战术并不能扭转败局。1月10月,美军在吕宋岛的仁牙因湾登陆。3月4日,美军占领马尼拉。到3月中旬,美军已经完全控制了菲律宾。
  第51节:加快了日本的崩溃
  1945年2月3日,美军开始昼夜轰炸硫黄岛。硫黄岛距东京1200公里,岛上有2个机场;美军一旦占领该岛,陆基飞机就可以直接袭击日本本土。2月19日,美军在硫黄岛登陆。经过2周的恶战,残余的3000多日军退进山洞死守。3月26日,美军占领全岛,付出7000人阵亡、1.9万人负伤的代价,日军2.3万人除200人被俘外全部战死。
  1945年4月1日,美军开始登陆冲绳岛,出动1400多艘各类舰艇和18.3万人发动进攻。冲绳岛是琉球群岛中的最大岛屿,位于日本列岛西南560公里,堪称是通往日本的门户。日军防守该岛的兵力约有10万人,死守坑道阵地,战斗异常艰苦。6月23日,美军突破最后一个坑道阵地,但是肃清战场的战斗一致持续到6月底。冲绳一役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阵亡7374人、失踪239人、31807人负伤。日军除7800人被俘外,全部被歼。
  从1944年6月至战争结束,美国B-29轰炸机对日本本土先后进行了81次大规模战略轰炸,投弹14万吨,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军事工业。而美国潜艇也对日本军舰和外海航运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加快了日本的崩溃。
  精彩旁白:"蛙跳式越岛战术",就是除了绝对必须攻占的岛屿之外,对敌人最强固的要塞都绕开不打,而攻击其薄弱之点。结果,日本人发现自己把自己封锁在要塞里了,这些要塞仍然完整无损,而且确实是坚不可摧的。包围他们的不是敌人,而是一片蓝天和碧海。他们没有任何补给手段,自己成了自己的俘虏。美军则绕开这些已经毫无用处的据点继续前进。
  --(法)亨利·米歇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49.波茨坦会议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后,如何处置德国问题迫在眉睫,同时为了减少太平洋战场上的牺牲,美国希望苏联尽快参加对日本战争。
  因此,1945年5月23日,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提议再次举行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于是,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三国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举行了最后一次战时首脑会议。
  会议包括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和全体会议,其中全体会议就开了13次。7月26~27日,因英国首相丘吉尔回国参加大选,休会两天。7月28日起,改由英国新首相艾德礼率领英国代表团继续开会。
  波茨坦会议开幕前一天,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美英两国首脑认为,"这是一张应当在波茨坦会议桌上打的王牌"。杜鲁门对斯大林透露,美国已拥有一种"破坏力特别巨大的新武器"。但是,斯大林并"没有表示异乎寻常的兴趣"。
  波茨坦会议主要讨论了战后盟国占领德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原则,德国的赔偿、波兰的疆界西移、对日本作战等一系列问题。
  争取苏联参加对日战争,是杜鲁门波茨坦之行的一个主要使命,苏联代表在会议上重申,苏联将保证履行对日作战的义务。
  7月26日,经过美、苏、英三国首脑讨论,达成了针对打败日本和战后处理日本的一项协议,即著名的《波茨坦公告》。因为苏联当时还没有对日宣战,所以没有签字。在取得中国政府同意后,该公告以美、中、英3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发表了,全称为《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后来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时,也正式在公告上签了字,使公告成为四大盟国对日本的共同宣言。
  《波茨坦公告》共13条,宣布说:"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并严正警告日本说:"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对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及充分之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将迅速完全毁灭"。
  《波茨坦公告》实际上是一份反法西斯盟国敦促日本投降的最后通牒,宣告日本法西斯的末日已经降临了。与《开罗宣言》一样,《波茨坦公告》也是处置战后日本的一项重要的国际协议。
  第52节:投掷第一颗原子弹
  精彩旁白:杜鲁门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去波茨坦有很多原因,但是,在我的思想里,最迫切的是要得到斯大林个人重申俄国参加对日作战的决心,这是我们军事领袖最急于要得到的一件事。"
  --(美)哈里·杜鲁门著《杜鲁门回忆录》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9:10

  50.原子弹爆炸
  1945年7月27日,《波茨坦公告》发布的第二天,日本内阁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日本的对策。7月28日,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向记者发表谈话说:"在我看来,波茨坦公告不过是开罗宣言的改头换面而已。因此,政府并不认为它是一件重要的事。我们对此不予理睬。"日本将"坚决地战斗下去,直至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于是,杜鲁门决定,应该向日本抛出手中那张原子弹王牌了;因为"惟一能说服天皇及其军事顾问们的办法就是证明我们有能力摧毁他们的帝国"。
  原子弹是当时美国刚刚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在原子的研究和实验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客居美国的一些欧洲核物理学家对此深感忧虑,希望美国抢在纳粹德国之前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在这些科学家的敦促下,1939年8月,科学伟人爱因斯坦给罗斯福总统写了一封信,建议美国加强对铀的研究,以便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
  1939年10月11日,罗斯福采纳爱因斯坦的建议,下令成立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员会。1941年12月6日,罗斯福批准了一项大规模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即"曼哈顿计划"。1942年6月,美国陆军部组建了"曼哈顿工程管理区",由陆军部的格罗夫斯少将全面负责原子弹研制工作;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姆领导设计和制造原子弹。曼哈顿工程总部直属总统,对国会议员甚至对当时的副总统杜鲁门都严格保密。从1943年到1945年7月,美国动用了10万名科技人员和工人,耗资25亿美元,在田纳西、新墨西哥、华盛顿3个州秘密研制原子弹。
  1945年7月16日早晨5点30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的阿拉莫戈多沙漠地爆炸成功。现场指挥试爆的格罗夫斯将军恢复镇静后的第一句话是:"战争已经结束了。这种炸弹只需扔上它一两颗,日本就完蛋了"。当时,美国也只有2颗原子弹,一颗是以钠原料为基础的原子弹,代号"小男孩",另一颗是以钚原料为基础的原子弹,代号为"胖子"。
  对于如何使用原子弹,杜鲁门指示说:"原子弹应尽可能投在靠近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军需生产中心"。陆军部长史汀生提出了4个目标城市:广岛、小仓、长崎、新泻。杜鲁门召集马歇尔、史汀生和空军司令阿诺德研究,最后确定广岛为第一个目标。1945年7月24日,由史汀生指令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将军:8月3日以后在气候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快投掷第一颗原子弹。
  7月27日至8月1日,美国飞机在日本各城市上空散发了150万张传单和300万张《波茨坦公告》。传单警告日本居民说,这些城市将受到猛烈的轰炸。
  1945年8月6日早晨8点钟,广岛上空出现了两架B-29型美国飞机。广岛人对美国轰炸机早已习以为常了,近来几乎天天有美国飞机从广岛上空飞过,向日本各城市投掷成吨的炸弹。不过,广岛一直未遭到大规模的轰炸。许多市民听到空袭警报后并未进入防空洞,而是仰头在看着美国飞机。8时15分,美军飞机投下一个降落伞,当降落伞降至距离地面600米高空时,空中突然发出炫目的白光,形成一个直径100多米的火球,接着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瞬间,大火球升腾成一团巨大的蘑菇云,整个城市都掩没在黑暗的烟云里。原子弹爆炸中心的温度高达摄氏30万度,爆炸中心的花岗岩都溶化了。远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能感到灼热的气流。34.3万人的广岛市当天被炸死了78150人,受伤和失踪者达51408人。
  8月7日,杜鲁门总统在广播中宣布:8月6日在广岛投掷的是原子弹,威力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据当场测定,美国在广岛扔下的这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实际威力是1.4万吨TNT。
  第53节:苏联出兵东北
  遭到原子弹轰炸后,日本法西斯统治集团十分震惊。8月8日下午,东乡外相把美国在广岛投掷原子弹的详情上奏天皇。天皇表示:"敌既已使用此种武器,则战争继续更不可能,为获得有利条件起见,不得丧失结束战争之时机,关于条件,当有协商余地,应努力迅速结束战争,可转告铃木首相"。随后,日本内阁就结束战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8月9日上午11时30分,美国又在长崎扔下了代号为"胖子"的第二颗原子弹。起初,美国选择的目标是小仓,但是当时小仓上空云层很厚,看不清目标,于是改投长崎。长崎有27万人口,当日被炸死23753人,43020人受伤。
  精彩旁白:如果认为原子弹决定了日本的命运,那将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在第一颗原子弹落下之前,日本的失败已成定局,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是压倒一切的海军力量。单单凭借这股力量,就有可能占领海上基地,并从那里进行最后的攻击和强迫日本的京畿陆军投降了。"
  --(英)温斯顿·丘吉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51.苏联出兵东北
  根据在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与美英盟国达成协议,苏联在结束欧洲战役之后,立即加紧了对日本作战的准备工作。1945年5月,苏联从西线调动大批军队开赴远东地区;到8月初,苏联在远东的总兵力已达131个师、117个旅、共174.7万人,装备5170多架飞机、5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另有苏联太平洋舰队和红旗黑龙江舰队配合地面部队作战。蒙古国也派出一支机械化骑兵部队参与对日作战。
  而日本关东军用来对抗苏军的总兵力只有24个师团、11个独立旅团,大约75万人。另外,还有少量伪满和伪蒙的军队,以及一支小规模的空军和松花江内河肖建队。在兵力和装备等各个方面,苏军都拥有绝对的优势。
  1945年8月8日下午5时,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莫斯科大使佐藤尚武,下达苏联对日宣战通告,并当面宣布:从8月9日起苏联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8月9日零点钟声过后,苏联红军兵分4路,越过中苏边界,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攻击。第1路苏军会同蒙古军队,取道满洲里,越过大兴安岭,突入东北中部平原,直插长春、沈阳,切断关东军与华北日军的联系;第2路苏蒙联军向承德、张家口和锦州方向进军;第3路苏军从东面突入东北中部平原,进击牡丹江、敦化地区,随后进攻吉林、长春、哈尔滨;第4路苏军从北部强渡黑龙江、乌苏里江后向齐齐哈尔、哈尔滨进军。
  在几路苏军迅猛凌厉的攻势下,日本关东军措手不及,仓促应战,不到一周,便被轻易击溃。8月14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天皇广播投降诏书。关东军全线抵抗顷刻瓦解。8月18日,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命令东北日军停止作战、向苏军投降。
  8月19日,苏军进占齐齐哈尔。8月20日,苏军开进长春、沈阳、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8月22日,苏军先头部队进抵旅顺、大连;23日和24日,苏坦克部队乘火车进驻旅顺、大连。
  与此同时,南翼苏军在8月12日攻占了朝鲜北部的雄基、罗津、清律、元山等港口城市;8月24日进占平壤,不久推进到"三八线"附近。到8月底,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全部被解除武装。根据美苏盟军协商意见,"三八线"以南的侵朝日军向美军投降。
  在攻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同时,苏军于8月11日向南库页岛发起进攻,8月28日占领南库页岛。8月15日,苏军登陆千岛群岛,由北向南依次进占千岛群岛各个岛屿,其中也包括国后、色丹两岛。按照《雅尔塔协议》,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须交给苏联。
  至此,前后3周多的苏联对日作战胜利结束。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配合下,苏军一举打垮了日本关东军和驻朝鲜日军,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远东战役中,苏军共击毙日军83737人,俘虏日军59.4万人,缴获坦克686辆、飞机861架、大炮和迫击炮4300门。
  第54节:日本投降
  精彩旁白:历史上,日本与俄国对千岛群岛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千岛群岛是鄂霍次克海东南部的天然屏障,扼鄂霍次克海与太平洋的海上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夺得整个千岛群岛,并夺得沙俄在远东的大部分权益。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不仅将日本赶出了中国东北,还夺取了全部千岛群岛。
  根据1945年的《雅尔塔协定》,千岛群岛在战后划归了苏联,但日本未予以承认。现在所说的日俄领土争端指的就是千岛群岛南部的齿舞、色丹、国后和择捉四个岛屿的归属问题。这4个岛屿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日本称之为"北方四岛",俄罗斯称之为"南千岛群岛"。
  --千龙新闻网
作者: 285900537    时间: 2008-2-3 19:15

  52.日本投降
  在原子弹轰炸和美、苏军队的毁灭性打击之下,1945年8月10日,日本裕仁天皇终于打破了缄默,表达了反对日本军部继续战争的意见。
  1945年8月14日,在皇宫防空洞里,日本政府召开了御前内阁会议,商讨立即投降还是继续战争。陆军大臣阿南痛哭失声,极力反对投降。外交大臣东乡主张在维护天皇体制下投降。其余多数阁员赞成投降。少数阁员保持沉默。最后,天皇开始讲话:"我考虑把战争再拖延下去是不合适的……如果现在停战,可以留下将来发展的基础。……希望赞成此意。"天皇"圣断"后,铃木首相立即起草了《停战诏书》。当夜,裕仁又录制了《停战诏书》录音。
  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停战诏书》。同一天,80岁的铃木首相在完成"终战"任务后,向天皇递交了辞呈。8月17日,东久迩亲王出任首相,重光葵出任外交大臣。新内阁成立后,迅速派出3名皇族成员向海外的日军传达投降命令。此后到9月中旬,散布在东南亚、太平洋诸岛、中国、朝鲜等地的330多万日军,陆续向盟国投降了。
  根据盟国之间的协商意见,麦克阿瑟被任命为中、美、英、苏等盟国进驻日本的占领军总司令。
  8月26日,麦克阿瑟通知日本政府,美国舰队起锚向东京湾进发,执行受降和占领使命。该舰队编有383艘军舰、1300架舰载飞机,浩浩荡荡,威武壮观。8月28日,美军先头部队在东京附近的机场着陆。8月30日,美英大部队在东京等日本本土登陆,实施对日本的占领。当日,麦克阿瑟飞抵东京。麦克阿瑟戴着太阳镜,口衔长管烟斗,得意洋洋地走下飞机扶梯,宣布说:"我,一个职业军人,掌握着8000万人的民政责任和绝对控制权。"随后,美军控制了东京的广播电台,建立了自己的新闻局。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签署正式投降书的仪式。《日本投降书》共8条,其中最重要的是第2条和第8条。第2条宣布:"日本帝国大本营与所有日本国军队以及日本支配下任何地带的一切军队,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第8条规定:"天皇及日本国政府统治国家之权力,应置于为实施投降条款而采取其所认为适当步骤之同盟国最高司令官之下。"
  日本外交大臣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然后,由受降的盟军和美、中、英、苏等所有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签字。
  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代表盟军首先签字。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麦克阿瑟先后用了5支钢笔签署他的名字和头衔。他把第1支签字笔送给了被日军俘虏的美国将军温莱特,第2支笔送给了被日军俘虏的英国将军白西华,第3支笔送给了美国档案馆,第4支笔送给了他的母校西点军校,第5支笔是他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来的红色小笔,签字后送给了他的妻子。
  接下来,由尼米兹海军上将代表美国、徐永昌将军代表中国、福莱塞海军上将代表英国、杰列维亚科中将代表苏联、托马斯·布莱梅代表澳大利亚、穆尔·戈斯格罗夫代表加拿大、雅克·勒克莱尔代表法国、赫尔弗里希代表荷兰、艾西特代表新西兰依次签了字。
  第55节:永生之父,拯救世人
  至此,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战败投降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伟大胜利而宣告结束。
  精彩旁白:日本投降仪式于9点25分结束,这是正好云开雾散,太阳露了出来,450架舰载飞机和几百架陆军航空兵的飞机在东京湾上空编队掠过。在这戏剧性的时刻,"密苏里号"上的水兵们想到牺牲的兄弟们,不禁哼唱起那首激动人心的海军歌曲:
  永生之父,拯救世人。
  您的臂膀镇住这翻腾不息的浪涛,
  您吩咐浩瀚的海洋
  叫它约束自己,
  为了那些在海上冒风险的人。
  啊,请听允我们的祈求!
  --(美)F·德里斯基尔,D·卡萨德著《山里来的海军上将》
  53.沉痛的盘点
  迄今为止,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一次战争像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在生命和物质等各方面给人类造成如此巨大的浩劫和灾难。在这次大战中,先后有61个国家卷入战争,战火殃及世界人口的80%,共约17亿人,战场遍及欧、亚、非三大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参战军队多达1.1亿人,直接军费开支13520亿美元,约占交战各国当时国民总收入的60~70%。
  在生命代价上,军队死亡约2210多万人,平民死亡3430多万人,总的死亡人数约5600万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4倍。其中,中国经历战争时间最长,牺牲的人数最多,大约3000多万人;苏联本土遭到德国的蹂躏,牺牲了大约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波兰牺牲了大约600万人,约占人口的22%,战死的约60万人,其他多数是死在集中营的犹太人;南斯拉夫战死30万人,牺牲了120万平民;法国战死20万人,平民牺牲40万人;希腊战死2万人,平民牺牲14万人;英国自近代以来第一次在本土经受战争的恐怖,战死32.6万人,平民被空袭炸死6.2万人;美国大陆没有遭到战争破坏,牺牲的基本上都是军人,在欧洲和亚洲战场上共战死30万人。
  意大利死亡人数约为31万人,其中一半是平民;德国共死亡了800万人,其中战死的军人为440万人,3/4死在欧洲东线战场,死于盟军空袭的德国人约为200万人;日本死亡300万人,其中平民死亡60万人。
  参战国物质浩劫也是惊人的。据不完全统计,各国损失高达4万多亿美元。苏联被毁的城镇有1710座,被毁村庄7万个、房屋600万栋、工厂31850个。波兰损失了全国财富的1/3,工业设施80%被毁,农业设施和建筑50%被毁,62万英亩森林被毁。南斯拉夫20%的房屋被毁,30%的果园被毁,损失了50%的牲畜。法国所有港口都遭到了破坏,铁路被毁2.3万英里,1900座铁路桥梁和隧道被损坏,4000座公路桥梁被毁,100多万栋房屋被毁,此外还在遍及法国的海滩、空地和田野里布下了1300万颗地雷。
  精彩旁白:希特勒不是被人们看作很有力量的吗?但是,历史证明了他是一只纸老虎。墨索里尼也是如此,日本帝国主义也是如此。相反的,苏联以及各国爱好民主自由的人民的力量,却是比人们所预料的强大得多。
  --《毛泽东选集·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END
作者: 清风皓月苔茵展    时间: 2008-2-3 22: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红色英雄    时间: 2008-2-15 08:40

没看完,真的很不错。




欢迎光临 世界之窗论坛 (http://bbs.theworld.cn./) Powered by Discuz! 7.2